面对职场冷暴力,你有说“不”的权利(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距今已经快11年。随着劳动法的宣传和普及,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渐提高。然而,某网站裁员事件被爆出后,裁员再次成为网友热议的职场话题。
裁员,是降低企业成本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企业在经营不景气时可以通过裁员保证其稳定发展。除了经济性裁员,当员工出现过错或在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和员工协商解除合同。但是,总有部分企业因为法律意识淡薄或者存在侥幸心理,为了公司利益,通过种种手段逼迫员工自行离职。企业常见的“变相”裁员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故意降低考核成绩。李峰虽是被公司以“绩效不达标”为由被辞退的,但他对此评定结果却并不认可。法律规定,企业如果有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且经过劳动者认可,那么绩效不达标可以理解为不能胜任工作。若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用人单位可以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劳动者或向劳动者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才能辞退劳动者。
2.无薪调休或断缴社保。小乐所在公司无故停止缴纳社保,已经侵犯了她的合法利益。根据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特点,法律规定,企业在女职工“三期”期间不得以非过失性辞退来解除合同。所以,小乐有权要求公司补发工资,补缴社会保险。另外,她还可以要求公司承担因停缴社保期间造成的医疗费等各项损失,以及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
3.拒签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这项条款针对的是当时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大数据显示,北京地区法院2018年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因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的案例占比仍高达30%左右。还需要注意的是,主张双倍工资的期限是从用工之日起一个月起,最长不超过一年。换言之,劳动者最多可以向用人单位主张11个月的双倍工资。
4.无偿加班。法律规定,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时长不超过8个小时,每周的工作时长不超过40个小时。但是,大多数用人单位为了压缩人力成本,总会无故给员工增加工作量,并要求短期内完成。随后,用人单位再通过工作质量不达标或拒绝支付加班费等理由逼迫其主动离职。
5.调岗降薪。用人单位在没有和劳动者协商的情况下,私自将其调岗或降薪,迫使劳动者主动离职。但调岗降薪实际上就是对劳动合同的变更。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变更劳动合同需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采取书面形式。用人单位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行为,将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
虽然裁员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常见的“操作”手法,但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当劳动者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用人单位不得以非过失性辞退为由裁减: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对于劳动者而言,必须要明确区分企业的哪些行为属于“变相”裁员。倘若不幸“中招”,劳动者一定要保留相关证据,比如入职时签订的劳动合同、工作痕迹、工作邮件、公司制度等,并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首先,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大部分劳动者都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虽然与用人单位协商不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协商所需时间较短,也不失为一个解决劳动纠纷的良好途径。
其次,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当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或未按照法律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时,员工可以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投诉,要求用人单位纠正违法行为。
第三,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最后,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责编:朱江、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