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当国棉十七厂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各种时尚品(2)

2019-08-17 20:07栏目:商业时尚

  但即便这样,家人也活得胆战心惊,唯恐家里有人被拉走当壮丁,或者家里的女孩在乱世里被欺辱。1944年春节,黄宝妹和小伙伴听闻江对面工厂招工,就报考进入裕丰,被分到细纱车间。白班从早晨6点到晚上6点,夜班从晚上6点到次日早晨6点。

  新来的童工,处于食物链的底层。拿摩温(工头)手持铜管站在工人背后来回巡视,见人讲话、做得不好、接头连不上,直接上手就是一阵殴打。有一次黄宝妹被敲得太疼了,双脚直跳,却一声也不敢出。拿摩温把老锈的机器派给黄宝妹用,但黄宝妹咬着牙去做。心里不断想着,为了从此能有工资交给妈妈,为了从此弟弟妹妹能吃上饱饭。

  新中国第一代劳模

  黄宝妹熬了下来。细纱车间棉絮飞扬,她做完自己的活后还主动帮着打扫。师傅们见她聪明机灵,便把窍门相授。别人挡270锭车,她能挡400锭车。皮辊花也比别人少。1945年抗战胜利,裕丰由国民政府接收,改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十七纺织厂。黄宝妹高高兴兴地把父母从浦东接到浦西,在定海街道里一处贫民区,自建简陋的房屋,安顿了下来。

  但庆祝太平的日子没过多久,时局再次动荡,工人们依旧过着苦日子。黄宝妹上下班时还遇到流氓尾随。为了保护女儿,母亲看准了住在一条弄堂里的小伙子。虽是一样一穷二白,但小伙子品貌端正。1948年,才17岁的黄宝妹结婚。在互相扶持中,一家人迎来1949年上海解放。1950年7月1日,这里更名为国营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同年,19岁的黄宝妹生下一个孩子。她心里很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在新社会诞生的男孩。她想着,要对新时代报恩。她把一身劲头都扑在了工作上。

  在电影《黄宝妹》中,所有的工人都是真实的“十七棉”女工,唯有在片中扮演“编剧”一角的张庆芬是职业演员,她后来记录下这么一个细节:

  有一次,正在拍摄黄宝妹帮助小组女工们消灭纺纱白点的一场戏。根据剧本的要求,在场的女工们都要表现十分着急的神情。导演也要求黄宝妹做出非常着急的表情来。黄宝妹对导演说,这不妥当,因为在生产中遇到这种情景时,尽管内心很着急,但绝不能露在脸上;相反是要控制自己,并且要尽量安慰、鼓励对方。

  技术能手黄宝妹,巡回在纱锭前,已有大将的沉着。但她还是会有激动到落泪的时刻。因为评上劳模,她频频有机会参与北京和上海的大会,她最难忘的是毛主席在上海接见她时的情形。毛主席说,纺织工人很光荣,让全国人民有衣穿,责任很重大。为了兑现这句承诺,黄宝妹没有离开一线。26岁那年,组织任命黄宝妹当干部。没几天,她又找到上级部门要求回车间,从此她一直做到1986年55岁退休前夕。

  老一代“十七棉”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始创了以“龙头”为商标的“龙头细布”,驰名中外。在抗美援朝时,全厂为志愿军捐献35.2万元,折合战斗机2.35架,为上海国有企业捐献之最。国棉十七厂是黄宝妹,也是那一代纺织工人心中引以为豪的家。但在这个家里42年,她几乎从未想过,有一天工厂会搬走,市民会把厂房当作景点欣赏。

  现在,黄宝妹的重孙女都要上高中了。一家四代人有时还会来国际时尚中心。站在一群逛街的人中,黄宝妹对这里的感情最深。但她并不恋旧。退休后她为启东、新疆等地开办纺织厂出谋划策,她开过公司,做过宣讲员,至今还在社区忙着学习垃圾分类,时时活跃在媒体上。面对黄浦江吹来的风,她依旧像那个才过12岁就敢过江来应聘的小女孩一样,相信新事物,相信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