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当国棉十七厂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各种时尚品

2019-08-17 20:07栏目:商业时尚

  

当国棉十七厂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各种时尚品

  昔日的国棉十七厂早已全厂搬迁到江苏大丰,原址现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著名的锯齿形厂房下,如今各种时尚品牌陈列,店铺播放时代流行乐声,入夜霓虹闪烁。

  但黄宝妹又怎么会忘记呢,她在这里度过的近乎半个世纪。13周岁第一次坐小舢板从这里上岸,这是她第一次遇到国棉十七厂的时刻。

  1958年夏,杨树浦路2866号,上海市国棉十七厂四车间内,一片闷热。

  一排一排机器前,纺织工人们似乎早已习惯这湿热,对吵闹的机器转动声也安之若素。她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回走动,照顾纱锭,只是偶然看一眼车间最边上——在车间内最边二排车弄堂里,灯光大亮,底下满满坐着一圈来自天马电影厂摄制组的工作人员,站在工作人员中间的,正是名导谢晋。他和同事们在进行影片《黄宝妹》的拍摄。

  黄宝妹是谁,是真人还是影片中人物的名字?为什么会有一部以她的名字为主角的电影?为什么著名导演谢晋会来拍?为什么摄制组要到纺织厂来拍?

  站在摄像机镜头前,时年27岁的纺织女工黄宝妹用灵活接头的双手给出了答案。全厂细纱车间的挡车女工中,黄宝妹纺23支纱,皮辊花(白花,是指粗纱进行细纺时,由于纱线断头而卷绕在皮辊或绒辊上的棉纤维)只有0.307%磅,达到全国先进水平。1953年,全国总工会第一次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当年22岁的黄宝妹,从全上海30多万名纺纱工人里脱颖而出,被逐级上报,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劳模。

  为了用镜头留住全国劳模的真人真事,谢晋导演和摄制组来到了国棉十七厂。平时一人可以照看1000个纱锭也不喊累的黄宝妹,第一次面对镜头,紧张到腿脚都软。灯光下,一个镜头拍八九遍,人浑身不自在,走路也不会了,心里担心着浪费线头、浪费胶卷,一旦到了拍摄间隙,忙着和周围的人打招呼,唯恐别人觉得她当了主演会自大。直到谢晋导演安慰她:“不要管别人,专心拍摄。你能演好。”

  如今,曾经响彻车间的机器轰鸣声消失了,车间里纷飞的棉絮也消失了。在车间里忙碌走动的导演不在了。只有这部影片定格住当年纺织工人们的芳华岁月和工作场景。还有88岁的黄宝妹,她还在,她至今还会时不时回到这里——只是昔日的国棉十七厂早已全厂搬迁到江苏大丰,原址现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著名的锯齿形厂房下,如今各种时尚品牌陈列,店铺播放时代流行乐声,入夜霓虹闪烁。在一些夏日的夜晚,提着购物袋的观光者和周边的居民扶老携幼到时尚中心临江的平台上吹风乘凉。厂房的前身,此刻对游客来说,不过是一点平添情调的传说。

  但黄宝妹又怎么会忘记呢,她在这里度过了近乎半个世纪。在那一年春节过后的一个凌晨,在鸡鸣头遍后,她即起床出门,从浦东家里走到庆宁寺轮渡码头,坐着人力划的小舢板横渡黄浦江,到浦西杨浦区定海桥。几乎在摸黑中,她上岸进厂。她刚满13周岁,这是她第一次遇到国棉十七厂的时刻。

  裕丰纱厂里的童工

  国棉十七厂的前身,其实另有一个名字。

  地方志资料显示,这里是日本大阪东洋纺织株式会社建立的上海工场。1914年,日商选择杨树浦路2866号为建厂基地,由日本人平野勇造设计,1922年动工建厂,至1935年全部竣工。这里南依黄浦江,西临上海最早的发电厂,工厂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分南北两部。南部的四个分厂分别建于1922年至1934年,都是锯齿形平屋,其中除第一厂建厂较早,为砖木结构外,其余三个厂均采用钢架钢柱。北部工厂又称北厂,建于1935年,是一座两层封闭式的厂房。底层纺纱车间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上层织布车间是钢柱钢桁架式结构。车间内的管道设在天花板内和地下,屋顶的结构较特殊,屋面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上面开许多采光的小天窗,天窗装磨砂玻璃。车间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由人工控制,是1949年前中国少数几个空调车间之一。1936年,改称裕丰纺织株式会社。

  1936年,隔着黄浦江对岸,浦东的高庙镇上,黄宝妹刚满5岁。母亲是山东人,被拐骗至上海嫁给一个病人,15岁守寡。再婚时,嫁给一个卖豆腐的穷汉,就是黄宝妹的父亲。母亲前前后后生了9个孩子,因为家贫,最后只存活了3个。黄宝妹成了老大。才刚懂事,她就跟着母亲干农活、做家务,后来开始跟着母亲贩盐补贴家用,每天下午到海滩担十多公斤盐回家,第二天一早再跑上十七八里路到高庙赶早集去卖。卖掉盐换了钱,买了一点点米,回家都给小弟弟吃,家人吃野菜和玉米粥。或者挑一捆甜芦粟坐船去杨树浦卖掉,回家只能吃盐水拌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