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構建互聯網時代美育新格局(美育)

2019-03-12 15:18栏目:商业时尚

構建互聯網時代美育新格局(美育)

 
 

  互聯網時代的美育應該是一場全感官發動、全身心投入的沉浸式體驗,這需要整合網上網下美育資源,在中華美育精神指引下,結合當代中國人審美和人格完善內在需求,遵循美育規律,構建扎根時代生活的美育大格局

  

  中華民族自古重視美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我國古代思想家賦予其以禮樂家國天下等內涵。20世紀初,現代美育概念引入中國,中國美育先行者把美育納入民族復興、文明傳承的大格局中。現代意義上的“美育”在中國已經走過了一個多世紀,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美育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關乎時代新人培育,關乎祖國和社會未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讓美育面臨一場全新變革與挑戰。伴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鏗鏘足音,美育走到一個嶄新的歷史關口,需要重新審視和思考。

  美育生態正經歷深刻的重構

  互聯網推動世界產生巨大變革。在互聯網影響下,世界以一種嶄新樣態呈現於世人面前,伴隨新的生活樣式和文化樣式興起,不僅如何欣賞美、接受美有了新的答案,就連什麼是美本身也面臨重新定義。正如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所言,任何技術都逐漸創造出一種全新的人的環境。互聯網也將成為美育史上界碑式的標志物。互聯網給美育帶來的變化是多方面的,比如它帶來的新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充實和革新著美育理念﹔它營造的虛擬環境改變著美育氛圍和組織形式﹔它作為一種社交工具和藝術手段,催生出全新的文藝作品和文藝現象、文化活動和文化群落,更豐富了美育的手段和資源。簡而言之,在互聯網時代,整個美育生態正經歷著深刻重構。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進一步讓生活空間與美育空間相互滲透融合,這對美育整體形態產生重要影響。打開手機,連上網絡,千裡之外的博物館、藝術館乃至名山大川近在咫尺,百年之前的圖像、聲響復現於當下﹔恢弘巨制的藝術杰作細部之精微一覽無余﹔藏於深宮大院的珍品走入尋常百姓“屏”,日常景象之美的內涵得到專業解讀﹔靜止的美術、書法、雕塑流動起來,流動的戲劇、舞蹈、影視卻可定格細賞。這不但突破傳統美育的空間隔閡、技術限制和觀念束縛,而且提升人們接受美的陶冶時間、頻次和黏性。

  更重要的是,隨著美育格局在互聯網時代的全新開拓,美育所給予人的,除了情感陶冶、品位塑造外,還有人類意識、天下關懷以及對文明多樣性的尊重、欣賞與接納。借助互聯網構造的“萬有相通”世界,美育超越個人甚至國家,進入到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體悟與思考,致力於為人類面臨的普遍情感沖突和心靈危機提供方案。從這個意義上說,互聯網時代美育生態的重構,為我們把“大美育”的設想變為現實提供可能,並將最終導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之境。

  美育意識覺醒與主體重塑

  如果把20世紀初期“美育”概念在中國的興起視為現代美育意識的一次覺醒,那麼在當下藝術大眾化、生活化趨勢下,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正在推動美育意識的再次覺醒,而且這一次覺醒更加自覺和主動。據統計,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02億,其中手機網民7.88億。對於這個規模龐大的群體而言,網絡不僅構成表層、世俗意義上生活的一部分,而且與沉浸其中之人的心理狀態、趣味愛好、思想情感緊密結合。在這個被網絡改變的世界中,網民既是接受者也是傳播者。網絡強烈的交互特性和參與感,改變著傳統的美育關系,拉近乃至消弭美育主體與對象之間的距離,促使最廣泛的社會成員主動喚醒自己美的意識並自塑為美育主體,通過豐富多彩的審美活動實現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心靈解放。

  互聯網對世界和生活的改變是總體性的,而且隨著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交融互滲程度的加深,網絡對現實的“反哺”作用也漸趨明顯。因網而生、伴網而生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元素,正在強勁地向傳統文化樣式擴散,甚至成為后者創新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近代哲學家李石岑曾說,“美育之解釋不一,然不離乎審美心之養成。進一步言之,即為美的情操之陶冶。”作為科技進步新成果的互聯網,其誕生與發展不僅閃耀著人類理性的光輝,本身也具有美感和詩意,包括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稱、守恆、和諧、溝通之美。更何況,互聯網深入發展特別是與文藝攜手並進,又讓人類的感性力量得以空前發達,這不但使人在表達對世界的感受以及內心情感時,獲得前所未有的豐富手段和廣闊空間,而且也豐潤著人的感性世界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便是與互聯網“絕緣”的人,身處當今之世,也無法自外於網絡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