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牵手广汽,能否谈一场认真的“恋爱”?
与国际汽车巨头不断掀起合并、合作、合资狂潮相比,国内厂商今年也有不少类似动作,但缺乏头部企业的重量级合作。没想到,12月23日晚上,圣诞大礼包提前到来。上汽和广汽分别以上市公司公告披露的方式,宣告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没有预热、没有酝酿,没有多余的动作,就这么直接扑将过去,揽住对方的脖子来个为期五年的、恶狠狠湿哒哒的法式热吻。前一天还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转眼就成了蹬一条裤腿都嫌肥的铁杆好基友。被关在宾馆胡说八道的剧作家都不敢这么写,就这么赤裸裸地发生了。
普遍培养,重点选拔
合作的内容则空前广泛,我们不妨照抄一下。
双方将核心技术开发、共享产业链资源、聚焦新商业模式、合力拓展海外市场四个方面:
1.联合开发核心技术:双方将探讨在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等领域,对战略性核心技术、平台进行联合投资、开发;
2.共享产业链资源:双方将探讨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协同合作,并计划在物流、汽车金融、保险服务、后市场领域、产业投资等方面开展合作;
3.聚焦新商业模式:双方将加强在汽车共享、出行服务、车电分离等新商业模式方面的研究与合作;
4.合力拓展海外市场:双方将探索在海外终端网络资源、海外商业伙伴、海外制造资源、国际物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除了品牌、股权和营销渠道,都拿出来合作了。貌似大手笔,距离全面合并只差一步。但是双方已经申明,签署的是合作框架,具体合作内容还要坐下来慢慢谈。框架协议本身就表明合作的意向和诚意,双方只是圈定了合作的最大范围,而非具体的合作内容本身。
这四大方面,看上去林林总总,但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它们都不属于当前主营业务,另外一个是这些事儿都是需要先花钱的事。
前者避免了双方潜在的竞争冲突,后者则为了规避投入风险。虽然协议的每一页都写着“合作”,但字缝里看出来的则是“省钱”。
有好酒好筵,吃独食谁不愿意。车市火的时候,一个个埋头扩产,现在市面不好,则抱成团捱过寒冬,并无任何不妥,都是基于理性的选择。
三个小问题
这次空前的联合,不可避免地要被问到三个小问题。
首先,为什么是此时。
热烈的背后是冰冷的现实,这意味着巨头们对未来的预期非常悲观。虽然中汽协和舆论都在喊降幅已经收窄,但大家在心里恐怕另有一番判断。大环境的改善,需要等到2022年或者2023年。即便改善,也无法回到烈火烹油、繁华着锦的2015年之前。
小商铺等着等着可能就挂了,巨头们轻易不会倒,但谁都希望全须全尾地度过空前漫长的凛冬,联合与协同是必须的。随着危机的深入发展,放弃幻想,拥抱敌人,就成了必然选项。危机前期,巨头可能要观望一下。所以就像唱京戏,前面都是“跳加官”、“垫场”,名角需要在观众等得不耐的时候,才会挑帘来个“碰头彩”。
谋定而后动,时机很重要。早了对方觉得你不怀好意,晚了……晚了就没有合作必要了。在伤筋动骨之前互相抱上一抱,不无小补。
其次,为什么是这哥俩?
从销量看,上汽排名国内第一,广汽排名第五。他们都是上市公司,有国有股成分,都是当地利税缴纳、算产值、拉动产业链发展、劳动力吸纳的扛把子。而且,自主品牌都相对做的不错。虽有小区别,但大致江湖地位对等,不用担心以大吃小,或者被诬为“事大主义”。
在刚开始搞市场经济,国家打算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的时候。上汽和广汽(那时还是广州标致),分别被定为“三大”和“三小”之一。本身就有点“计划”色彩。等到都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回过头来一看,相对位置更贴近了一些。相比上汽的“天选之子”身份,广汽更像是爱拼才会赢的典范。当然,前者的王者地位几无撼动,双方都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而一汽、东风、长安能组成“T3”,正是基于类似的合作基础。
经过江湖路远、山高水长,一直正面竞争的两者,“让我们看看能一起做点什么”。坐下来摆个茶并不难,难的是触及双方的利益时如何协调。
再次,合作有什么用?
刚才说到省钱,因为无论是“新四化”,还是未来车型的研制,都是需要拿出真金白银的。通往未来新技术的路,是用主机厂的利润铺成的。投少了,会掉队;投错了,会迷路。试错成本高,投入产出比相当不确定,有什么比同样迷茫的对方拿出资源来分担风险,更好的方案呢?
这里面既包含技术路线的试探,也包括商业模式的摸索。没把握的事,需要手拉手,至少互相壮个胆。
谈一场认真的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