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当下设计逻辑如何迭代出“新物种”

2019-05-11 06:28栏目:汽车

当下设计逻辑如何迭代出“新物种”

  “设计:个人、共享与新物种”是2019第十一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分论坛论的一个议题,在新四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本场议题也将焦点落在了“新物种的进化和设计”上,而作为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汽车设计师们,他们在现场分享见解了自己的见解。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傅立志(主持人):谈起新物种,从历史上看,从马车到汽车的变化,是一个动力形式的变化。所以,今天对于汽车的审美基础是建立在有发动机的基础之上的物种。

  而在新四化的驱动下,新物种的发动机很可能就不见了,如果再加上L5的全自动驾驶,驾驶员甚至都不必向前看了。这种情形下,整个格局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今天提出的新物种是指这个意思。

  然而,事实上今天还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可能在十年或者是再悲观一点二十年,自动驾驶恐怕总归是落地了。所以,从今天的审美观来看,按照传统汽车的设计逻辑和布置形式,又该如何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中,迭代出真正的新物种?

  合众汽车副总裁兼设计中心总经理常冰:

  关于新物种我有这么几个观点,我觉得大家谈论新物种的时候往往容易想象成全新的、革命的新物种,但是我相信新物种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将传统产品的不足认识清楚,加持上一些新的东西,并把它这些缺点改造得更好、更完美,这也是一种新物种。

  创新一般分为两种,有革命性的创新,也有基于前人基础上去改造性的创新。但平时工作或生活中对交通工具的需求已经满足了大部分的场景,而实际上,在传统物种上改造就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所有的场景需求了。

  比如说我们坐传统车的时候,第二排座椅必须正襟危坐,腿和背部才能得到很好的支撑,但是我们坐车的时候很少有这种非常正规的姿势,往往是有点接近“葛优瘫”的状态,而这个时候的你却觉得大腿的支撑不够。

  这些问题在传统汽车上存在这么多年始终没有解决好,我们能不能把日常的场景和我们经常遇到的小的不足改造好?这是不是也是新物种的创造方式?而不是一定把传统的都抛弃掉,一定要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比如像汽车,我是70后,小时候看的科幻作品中,21世纪的汽车是可以在天上飞的,可是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了,还没有像电影里那样飞起来,我们真正需求的是对传统物种的改造,这种需求是重要的。

  所以,我们不必要把新物种理解得过于狭隘。

  PSA集团亚洲研发中心设计总监龚冯友:

  在今年年初日内瓦车展上雪铁龙发布了一辆非常有意思的小车,叫作AMI ONE CONCEPT,法语是“朋友”的意思,它就是一个新物种。

  有很多媒体试驾后笑称“这是一款雪铁龙老年代步车”。但我就想说:Why not?它的诞生是为了取代公共汽车、自行车和地铁的另外一种出行方式,由于设计时速不高,不能上高价,所以并不会影响高速道路的交通。

  里面的内饰设计都以更加简洁的方式呈现,所有的操控都集成在中央的转向柱上,从而留出更大的空间作为储物。

  所以,我很同意刚才常冰总说的,所说的新物种,是很难做到革命性的,很多东西都是从现有的东西上进化来的。

  上汽乘用车技术中心副总设计师兼全球设计总监邵景峰:

  谈到新物种,外界始终觉得这是设计师的责任,我到是希望这个话题也能分在其他环节,让工程环节的人也来参与讨论这个话题。

  很多人认为这是设计师的责任,但往往新物种的诞生是受到外界多方面的影响才演变而来。比如会受到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的多重影响。

  新物种有一个理论叫“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不是说想做就能做出来的。有一本书叫《谷歌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在创新领域要如何实现新物种的端倪。

  在这里我更想利用这次论坛给我们设计师解解压,在谈到新物种的时候必谈设计师肩负的重要使命,其实更多要看一下技术、科技到达什么程度。包括老百姓,他们对新物种的看法也是一头雾水。

  设计师有必要把新物种的定义去定义清楚,尤其在跟科技的结合上,到底是用一种科技的力量改变出行的方式,还是用设计师的价值去发生了转换,这一点其实要有很多的商讨的。

  我们更希望能够看到设计师、工程师和管理者同台谈这个问题,而不光是设计师和设计师之间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