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临港特斯拉:500亿“速成”式超级工厂(2)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讨巧”的方式。实际上,建设组装线正是特斯拉优先考虑的形式,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特斯拉早期希望仅在中国建设一座总装厂,核心零部件在美国生产,但仅具备总装功能不符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特斯拉才最终妥协。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也在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落户,以便在未来形成更完善的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特斯拉国产化。
临港管委会相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临港集团(此前和临港管委会共同与特斯拉签约的公司)正在协助特斯拉进行“供应链培育”方面的工作。“适合放在临港地区的,都会积极引进。”据了解,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每周碰头开会,沟通项目进展,并协调问题。
“临港也希望通过特斯拉吸引更多的供应商过去,把那块地填满。实际上临港对特斯拉而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它离市中心太远,周围配套产业也相对欠缺,所以它希望建立配套的产业园区。”上述业内人士也表示。
客观而言,临港已经具备了不错的汽车产业基础:2007年上汽集团(600104,股吧)乘用车项目入驻,目前已经形成了乘用车整车、发动机、精密零部件、能源系统等的生产制造及后续物流配送、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此外,一批上下游产业配套企业,如诺信汽车零部件等也纷纷落户。
特斯拉落户临港后,与之毗邻的奉贤也在积极打造若干个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以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辐射区。
供应链与资金挑战
虽然特斯拉工厂正在快马加鞭,但是对于此刻的特斯拉而言,培育国内的供应链体系并非易事。“生产层面特斯拉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关键是面临供应链和市场的挑战。”12月16日,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钟师表示,一直依赖美国供应商的跨洋运输并不现实,长期来看,特斯拉要实现规模化生产,还是需要培育在中国的供应链体系,但这并不容易。“特斯拉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品种,与原来整车厂的产品完全不一样。在物色供应商以及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方面,特斯拉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有可能让特斯拉再次陷入“量产地狱”。长期以来,产能不足、无法达到预期产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特斯拉。在发布Model 3这款大众车型初期,马斯克定下的目标是每周生产5000辆,但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它的生产进度远远落后于计划。直到今年6月的最后一周,特斯拉终于生产了5031辆Model 3,周产能达标。
这一年中,特斯拉遇到了电池制造、零件制造、装配线开发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中国建厂后,这些问题可能再次重演。在第一期工厂中,规划的产能高达每周4800辆,长期而言,特斯拉在中国工厂的年产能将高达50万,即每周9600辆。
在规划产能如此规模的情况下,工厂建设投资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根据项目规划,第一期项目投资额约160亿元人民币,项目总投资则高达500亿元人民币。而特斯拉本身的现金流并不充裕。
过去的14年中,特斯拉一直未能实现年度盈利。自2010年上市以来,仅在2013年第一季度、2016年第三季度和2018年第三季度实现了盈利。而在中国建设工厂之外,特斯拉在美国本土的扩张并未停滞,这将为特斯拉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
近日,马斯克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特斯拉正在考虑收购通用汽车旗下闲置的汽车生产工厂。在此情况下,特斯拉还有足够的资金来投建上海的超级工厂吗?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特斯拉建厂所需的大部分资金将会通过发债的方式进行募集。作为外资企业先进产能的典型代表,特斯拉又是国内放开外资股比限制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土地、税收、融资方面都会享受“公平且优厚”的待遇。
“特斯拉是一面旗帜,上海作为科创中心,引入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毋庸置疑,它是新能源车的典范,说实话如果没有特斯拉,现在国内的新势力造车也很难让人信服。”上述人士表示,特斯拉项目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既是业内顶尖的企业,而且也是汽车行业对外开放的标杆。
业内普遍认为,落户临港后,在政策层面,特斯拉将“一路绿灯”。目前,新能源车企及车型的资质审批准入门槛越来越高,2016年至今,仅有15家车企获批发改委的生产资质,其中仅10家通过了工信部的产品准入,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对特斯拉而言不是问题。
鹿死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