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小鹏汽车首席科学家郭彦东:造更懂中国人的智(2)

2019-03-18 02:13栏目:汽车

第二,用户在有了辅助驾驶功能汽车之后,有些用户会过度的信任驾驶系统。另外,从统计意义上来讲,也存在这样一件事情——高级辅助驾驶市场越来越大,一直在持续增长,但是很不幸的是,我们看到在美国的数据显示,在美国的交通中的致死数量其实在2014年之后到2015年有一个拐点,2015年是不降反升的,2016年最新的数据是比2015年的致死数量更高。

没有人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说这到底是为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中延伸出一些探讨。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智能手机大规模普及,大家更愿意用手机,在开车的过程中看手机,回短信、回消息。

另一方面,有一些说法是,因为有了辅助驾驶功能的出现,有些司机不愿意关注驾驶过程中的一些交通情况。甚至会因为长时间的不关注,引发疲劳现象。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都在讲无人车、智能车。那么,智能怎么帮我们提升车的一些体验跟安全性,这是我们的一些思考。

三大维度构建小鹏AI car

有很多辅助驾驶功能,都包括车道线辅助、紧急刹车、盲点检测等等技术,甚至很多都可以有供应商提供了。我们希望能让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提升用户体验跟车辆安全性,比如用智能的感知与决策把这些独立的辅助驾驶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这个车才是一个真正的智能车,才能够提高用户的体验。我举几个例子,一方面是车外的一些感知,比如天气,比如说场景的识别、事件识别和预测。

例如,一个司机在路上看到一辆校车停在路边,车门打开了,他会知道可能有小朋友从车里跑出来。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的辅助驾驶功能车,搭载了智能模块以后也能做出类似的判断呢?这才是我们乐于看到的一个事情。

另外,我觉得,跟车外的一些情况预测和判断、智能感知比起来,车内的感知可能显得更重要。

我举几个例子,包括乘客、司机的识别,包括我刚才说的注意力、情绪的识别。

我们能不能在人和车互动的过程中,让车去更好的理解司机的状态?不光是他的注意力,包括他的疲劳、情绪,做一个正向的反馈循环,来提升用户的体验,这个是我们的近期愿景。

所以,我们核心就是要把这些功能智能化,然后提升用户体验。它的基础就是智能感知。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小鹏汽车是怎样实现这个愿景的。

我们有三大模块,第一是大数据,我们的智能车,始于大数据,训练和优化在人工智能训练平台上,成熟在量产车平台。量产车平台是我们作为整车厂商一个独特的优势我们OTA最新的算法模型在量产车上,然后我们再从量产车里面收集、采集更多的中国用户真实数据,来完成这样一个闭环迭代的过程。

我从数据、人工智能平台、量产车从这三个方面,来跟大家分别探讨一下。

第一,数据为王。

小鹏汽车作为整车厂商,作为一个真正做量产车产品的公司,我们最关心的、最重视的就是我们的数据。

我们的数据来自于下面4个主要的来源:

互联网大数据。仿真大数据。自有车队,或者测试车队大数据。中国真实用户大数据。

我主要说一下互联网大数据和中国真实用户的大数据。

一是互联网大数据。最近这20年,整个人类其实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把他们的行为、信息、知识都做了互联网化。我们现在想要找一些信息,在互联网上直接做简单的搜索就可以马上得到,是因为我们大量的人类信息都已经在互联网上有所体现了,都已经在互联网上被数字化了。

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个更细节的数字,我们也跟很多技术供应商去探讨,一些很顶级的技术供应商,可能一年收集10个亿的图片,但是这个图片的量对于互联网数据来说,可能是一周,甚至远远不到一周的时候,互联网上就有这么多图片产生了。这个做过搜索引擎的人最有体会的,包括我自己。

互联网数据量非常之大,对早期算法的演进意义重大。但是它有它的挑战,就是说,这部分数据可能跟无人驾驶、智能车想要的数据分布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标注也有一些困难,需要用一些办法,比如迁移学习把互联网的知识转移到智能车上去。

为了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我们也关注另外3个主要数据来源:1、仿真大数据。2、自有车队数据。3、来自于用户的真实数据。

尤其是中国用户的真实数据,不管从真实度上,还是成本效率上,还是对场景的覆盖度、数据量上,都远远的优于仿真和自有车队的数据体量。在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大环境下,其实谁坐拥了数据,谁就有可能会有最先进、最完善的技术体系。这个也是整车厂商有的一个优势。我们从大量的用户中搜集用户的反馈,用这个数据不停的调教和更新我们的智能车系统。

第二,我们有了数据以后,如何去做。我们搭建人工智能平台,用大量的数据训练多个深度学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