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几乎每天都用的键盘,怎么 100 多年都没变过?
键盘是让我们和电脑之间产生联系的桥梁。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个人计算机」这个新事物的时候,首先要认识的,就是这个密密麻麻好像活字印刷术一样的矩形工具。而那时候家庭里有一部电脑还很稀罕,更多人是用一块印上了按键分布的大纸板来熟悉键位和指法。
键盘被视为是生产力设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机交互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另一面,它也曾被抨击为是效率低下的代表,因为现在的布局并不一定是输入文字的最优解。
但不管怎么说,在纸笔之外,你应该也找不到比键盘更普及的通用输入工具了,这种依赖性也在影响着我们身边电子设备的发展。
传统笔记本电脑自然不用说,这个品类发展到今天,形态设计其实和几十年前个人 PC 诞生时并没有太大区别,就算屏幕再怎么变大变薄,另一面肯定少不了一块键盘。而平板电脑,则以加上一块键盘就能实现生产力为傲。
手机也一样,哪怕手机已经算是过去 10 年里发展最快的消费电子产品,哪怕它已经抛弃了实体按钮,可每次输入信息时底部仍会弹出一小块区域,那依旧是个等比例缩小的虚拟键盘。
就算是在完全虚拟的 VR 世界里,你还是会看到键盘的影子,唯一不同点大概是它会浮在你面前。
当整个社会生产都已经和键盘联系在一起时,你甚至都想不到还有什么新事物能取代它的地位。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键盘
出自报社编辑之手
事情还是得从发明现在这副键盘的人说起,他的名字叫克里斯托弗・莱瑟姆・肖尔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
肖尔斯原本只是一名出版社的编辑,他从《科学美国人》杂志上一台布满按键的原型机器中获得灵感,打造了一台能够用于写作的打字机,当时键盘上只有简单的两排按键,左半部分是数字,后半部分则按照「ABCD」的 26 个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但之后,肖尔斯的合作伙伴提出了修改键位排列的想法,他并不是想要追求更快的打字效率,反而是在希望能「刻意」控制打字的速度。
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盛行的机械打字机设备。看过 19 世纪末相关电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这种机械打字机是靠敲击前方按键来驱动背后的撞针,将字母印在纸面上的。
如果按照最初的「ABC」顺序排列,一旦打字速度变快,可能还没等上一个字母撞针归位,下一个撞针就被抬起,此时打字机就很容易被相邻的两个撞针卡住。
因此,肖尔斯才决定将一些会反复出现的的字母分隔开来,最终在 1867 年,这个名为「QWERT」的键面体系便逐渐出现在各种商用打字机设备上。
在此之后,也不是完全没有人挑战过 QWERT 键盘的地位,尤其是随着改良型号的打字机和 PC 的出现,卡键已经不能再称之为是问题。如果想要追求「更快的打字速度」,QWERT 键盘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
在上世纪 90 年代,世界上打字最快的人使用的是一种名为 Dvorak 的键位布局,据说这种键盘将 70% 的常用键位放在了靠中间的位置,而不是像 QWERT 一样分散开来,这不仅能有效加快打字效率,还能缓解长时间打字的带来的疲劳。
而专业的会议速记员们也会选择使用专门的录入机,比如在中文领域,你看到的速记设备就会将键盘分为声母区和韵母区,速记员采取的是键盘并击的方式,让左右手指同时按下几个音节码,以便同时打出多个汉字,换成正常键盘的话只能一个一个字母敲拼音。
但这些更快的输入方式,都没有动摇 QWERT 键盘过去一百多年的统治地位。毕竟对键盘来说,打字仅仅是众多输入需求的其中一项而已。
因为习惯
这种排列组合存活了近 15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