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舌尖时代的陈晓卿:只有美食纪录片能火吗? 丨YiMagazine人物(2)
“前期调研和拍摄基本需要等量的时间,完成调研、形成故事大纲、形成文学文本,再去拍摄,这样拍摄重复率和机动时间才相对可控一些,目前我们一个大的故事可以在7到10天里全部完成,不夸张地说,能做到这点的只有我们团队”。陈晓卿对这套管理引以为傲,他对前期调研极为重视,《风味人间》在2017年年初启动,作为总导演,陈晓卿一开始就设定好了7集的主题和方向,还组建了一支由顾问团对主题做拓展,由分集导演们分头去寻找合适的食物和故事。“观众对纪录片的要求,第一是要看到故事,我们要找有观众缘的故事,第二是奇观,他们想要看看不熟悉的东西,第三是科技,我们得创造新的视听觉享受。”陈晓卿这样理解观众对纪录片的需求。
在完善的调研之后,分集导演们要在拍摄前提交故事大纲。好的商业纪录片讲故事的方式是成熟的,国外成熟的纪录片团队早就摸准观众的心理,BBC把莎士比亚的桥段移植到动物身上讲故事,《王朝》实际上就是动物世界版的《权力的游戏》,加入互联网公司让陈晓卿离自己的观众更近了一步。
腾讯视频为自己的纪录片用户做了画像:70%以上的观众集中在18岁到29岁,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人群已经成为纪录片的主要消费者,而其中本科学历的消费者占了最大比例。为了照顾这些年轻观众的喜好,马延琨对《风味人间》也提了一些建议:“第一在故事选择上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加大信息的饱和度,满足用户的求知欲、好奇心。第二,剪辑节奏上比较快,以适应年轻人早已养成的快速阅读画面的习惯。”现在,《风味人间》的故事基本的构建蓝本参照罗伯特·麦基的《故事》。
在第一集中出现了一段可以与电影相媲美的精彩片段:一位黝黑的少年站在高高的船头,随着巨浪剧烈摆动,经过几个回合与巨浪的较量,他飞出鱼镖,直接射中海中的猎物。这段不断制造悬念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但摄制组险些错过了它。因为季节的原因,黑潮外移,台东的旗鱼变得十分罕见,摄制组在海上足足等了5天,导演张平还跟着当地渔民到庙宇叩拜,最终在计划收工的最后一天拍到了这个镜头。“我们会有止损周期,为每个方案都准备了plan b,如果在时间范围内台东猎旗鱼没能拍到,我们已经做好调研,打算转场去南麂列岛拍养殖黄鱼的故事。这就是商业纪录片的生产流程,看上去冷冰冰的。”陈晓卿说,这样生产的纪录片肯定不是最好的纪录片,但它是风险最小的。
之前的媒体报道曾提到《风味人间》的成片比达到了1∶150——观众看到每一分钟的画面,都是从150分钟的素材中剪出来的——以此来赞美陈晓卿在纪录片投入上的不计成本。但陈晓卿并不觉得这是表扬,“从商业纪录片的角度讲,成片比越高就意味着越是失败。”
2018年12月16日,随着花絮集《风味之旅》播出,《风味人间》第一季正式收尾。对这个项目,腾讯视频下足了成本,选择了陈晓卿最擅长和最标志性的方式和套路,以保证收视与口碑万无一失。从最终的结果看,《风味人间》在第一集就实现了1.2亿的播放量,加上微博、短视频、腾讯视频、浙江卫视几个平台的轮番推广,《风味人间》在豆瓣上的评分一直保持在9.1的高分。
在商业规划上,《风味人间》联合了家乐福、万达广场、胡姬花、东风雪铁龙、康师傅、雪花6个品牌,共同组建“风味美食联盟”,另一边淘宝商家也蜂拥而上,全网到处都是“风味”同款。在版权售卖上《风味人间》也取得了一个创纪录的成绩。“我们卖给浙江卫视的单集价格是不低于顶级电视剧版权的,目前成本已经全部回收。”朱乐贤说。他是《风味人间》和《舌尖的中国》第一季、第二季的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