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复活之后,还有希望吗?(2)
“功能和交互式的创新挺重要,但是没有那么本质,很难形成一个长期的吸引力。”鲁葳说,他们希望经过当前的“过渡期”之后,把前端和后台的架构进一步理顺,再更大规模地引入新功能。
“产品要像生命一样不断进化。”在回应此前刺猬公社对于人人的报道时,人人运营团队这样表示。孟达透露,有“很多”新的功能和玩法正在开发和筹备上线。核心功能之外,人人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社交赛道“沧海桑田”
人人团队的“理论自信”在哪里
“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实名社交-匿名社交的边界,早在过去两三年就完全模糊了。”关于人人App目前的产品定位,鲁葳作出了这样的判断。
他举了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弹性社交”模式例子。以前,有的产品单纯基于地理位置做社交,仍能获得来自知名基金的投资;放到现在,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玩法已经是绝大部分产品的标配,很难再出特色。
与之类似,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的社交模式,都变成了社交产品中的一种玩法,不再有一个完全实名或者完全匿名的产品了。
“所有成规模以上的平台化的东西,都要给用户提供一个尽可能宽的场景,场景里也要有玩法的弹性。”鲁葳说,“社交平台的核心,还是人跟人之间寻求交流、理解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一个一个场景。能不能把场景引导好,能不能把自己跟别人区别开,才是它存在的基础。”
这样一来,人人还是原来做实名制社交的人人吗?
人人方面的观点是,与其纠结产品的定位和概念,不如先理顺产品是为了“强关系”,还是“弱关系”、短期关系,还是长期关系服务的。
新版人人App的界面
以用户关系网的构建为例,人人不希望再和过去一样,单纯通过上传用户通讯录等个人资料等方式进行扩展。在人们对于隐私越来越重视的当下,“用户对这一套都有心理障碍了。”人人想用一套更加精细的机制,让用户在社交的真实度和隐私暴露程度上有所选择。
“设计起来比像微信这种大众化的通讯工具要复杂一些,负担也要重一些。”鲁葳说,“我们想建设一个相对智能化、不繁琐,但是又让用户处处都感觉舒服的情景。”
可以肯定的是,人人在核心用户的定位上没有变。
新版人人上线后不久,微博上就出现了不少关于“你是否会用人人App”的投票,有些投票的参与者多达数万人。投票的结果是,是与否的双方势均力敌,一半一半。对于这个现象,人人运营团队觉得“意料之中”,现在要集中精力服务好目标用户。
“我们的定位还是做以校园同学关系为主要纽带的社交网络,覆盖从高中到研究生等受教育水平相对比较高的‘青年知识分子'和正在走向中年的‘知识分子’。”鲁葳说。“如果用户的生活已经离同学关系很远,而且他没有很强的‘往后看’重新维系社交关系的需求,其实也不是我们的目标人群。”
激活冬眠老人,吸引 95 后新人
就是不能“不转不是中国人”
让用户吃回头草并不容易。
陈一舟在复盘人人网时曾言——人人网的失败,“非战之罪”,主要是微信这个巨无霸的出现,不仅迁移走了熟人关系网和社交化内容,还适应了各种场景;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好用,但在普适性上无人能及。
激活沉寂已久的用户关系网,还有希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