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民生保障 百姓收获满满幸福感

2019-09-20 16:37栏目:房产

教育、住房保障、养老、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

民生保障,百姓收获满满幸福感

民生保障 百姓收获满满幸福感

2018年4月25日,从空中俯瞰浦口区江浦街道巩固保障房片区,一栋栋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本报记者 崔晓摄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每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9月19日,市委、市政府举行南京市“创新促发展,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市教育局、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分别从教育民生、养老服务、住房保障、卫生健康等领域,全面解读南京民生发展的成就。一串串数字彰显着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幅幅亮丽的民生画卷,折射出百姓心底的温暖与踏实。

放大优质资源,家门口就能上名校 

民生保障 百姓收获满满幸福感

北京东路小学棠城分校今年迎来一年级新生。本报记者 徐琦摄

典型

9月11日,玄武区教育局公布2018—2022年新名校建设和教育集团发展计划,宣布成立7个教育集团,建设11所新名校,这一举措引起广泛关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近年来,如玄武区这样大手笔建名校的比比皆是。在江北新区,不仅成立琅小明发滨江小学、浦口实小两个教育集团,还新开办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南京一中泰山分校等。

数据解读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张生介绍,为让市民家门口就有好学校,我市通过鼓励名校办分校、名校组团集群发展、名校兼并弱校、名校集团化办学、名校托管弱校、发挥名校连续孵化效应等举措,不断推进优质资源放大。为鼓励名校办分校,我市在品牌引进、财政投入、师资配备等政策方面重点向新建学校等实行倾斜,南京一中、拉萨路小学等名校陆续在教育相对薄弱的区域开设分校。通过“优出弱进”的方式,我市还探索建立了孵化帮扶机制,鼓励名校举办的分校脱离母体、独立运行。

从“忧居”到“优居”,15.67万户“出棚进楼” 

典型

继丁家庄、上坊、岱山、花岗四大保障房片区基本建成后,我市眼下又正在推进百水、绿洲、孟北三大保障房片区建设,建成后将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4万套左右。三大片区的交通配套都值得期待。如百水项目,不仅紧邻S122省道、宁句城际百水桥东站、麒麟有轨电车,还有规划建设的地铁12号线。

《南京市出让地块竞争保障性住房操作管理规则(试行)》还规定,商品房小区内配建保障房,两者建设标准必须完全一致。

数据解读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副局长赵书健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住房保障事业飞速发展。棚户区改造方面,2008年以来已连续实施三轮改造计划,即从“大拆大建”、重点危旧房改造,到“拆改整留”相融合,再到“城市微更新”。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始终秉承“注重品质、统一标准、完善配套”的理念,先后获得3次鲁班奖、2次詹天佑奖、2次广厦奖。

2017年,我市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工作,吸引了大批人才来宁就业创业。截至目前,人才安居政策覆盖面已达到12.8万人。

养老院“搬”进家,“痛点”变“支点”

典型

今年5月9日,为期两天的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议在南京举行。把养老院“搬”进家、让家属“喘口气”、将志愿服务时间存“银行”……这些年,我市精准精细解决养老之困,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做法,让养老“痛点”变“支点”,取得良好效果,获得了与会代表点赞。

数据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75家,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9.5张;全市共有133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市社区银发助餐点达849个。

2018年,3.8万名困难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专业养老服务。全市共设有家庭养老床位5684张。

政府对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给予5万—20万元补贴,目前已有231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

解读

“目前全市60岁以上人口达147万,占总人口的21%。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品质化等多特点。”市民政局副局长陈芳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养老服务从保障“小众”到服务“大众”的转变、从“政府单一提供”到“社会多元供给”的转变、从满足老人“生存需求”到“发展需求”的转变,南京在构筑整体政策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资源提升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