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一网一格多功能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
在大东区万泉街道党工委书记戴凤芝的心头,一直萦绕着沉甸甸的危机感、责任感: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我们正面临着夯实基层党建的历史命题,迎接后创城时代的考验,社区在完成185项基础便民服务的同时,辖区内6.11万居民不断增长的各类服务需求如何破解。
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特别强调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大数据、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依靠科技实现社会治理。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强调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年初以来,大东区以万泉街道为试点,不断探索构建“一网一格多功能”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开创城区党建融合、资源共享的崭新格局,促成一系列喜人变化:通过视频传输、实时监控等智慧管理方式,高效率地发现、处置各类民生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让大数据“跑腿”,社区管理更加精准高效,社区党建的组织力不断增强,社区工作实现减负增效。
万泉街道尝试的新模式,是大东区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全面服务、精准服务、高效服务的缩影,大东区委书记王新北表示,全区正在落实市委的相关要求,将深入推进万泉街道的探索经验,全面推广“一网一格多功能”治理模式,实现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全面提升,为大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找准大数据“突破点”
大东区全力开拓出“万泉路径”
今年以来,在大东区委书记王新北案头有个大数据的记录:全区有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4100名,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5751名,有60岁以上失独人员1484人,各类城市重点照顾管理人员达到11类37828人……对于上述人员的服务与管理,成为大东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少数”。
加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破解社会治理中的盲点、难点,大东区委区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解放思想、先试先行,以减负增效为改革方向,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推动改革创新。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升级,是落实国家、省市相关任务的必要手段。大东区积极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城区工作经济会议要求,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破解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两张皮”的问题,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大东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升级,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在巩固创建卫生城市成果,持续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扫黑除恶的关键时期,大东区要积极落实辽宁省乡镇(街道)机构改革精神,推动创城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增加居民们的认可度、参与度,进而使居民们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形势和使命,倒逼大东区开辟崭新的路径。
“历届区委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以及‘雪亮工程’的智能信息化系统,就是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治理体制创新的关键点。”王新北说。
找准了现代信息技术突破点,就找到了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的立足点与突破口!
今年4月以来,大东区以万泉街道为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试点,以大数据创新社会民生治理手段,开启了“一网一格多功能”社区治理新模式的崭新探索。
通过大数据“跑腿”,把社区人员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进而形成了“1+1+8+N”的工作模式。“一网”是指整合街道区域内现有的视频监控资源,使数据信息的获取、分析更便捷智能;“一格”是指300户居民为一个格,实现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8”是指街道作为区委、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所承担的8大类主体工作;“N”是指现阶段社区所承载的185项便民服务事项等。
通过“互联网+”的智慧管理,形成了“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工作流程。81位社区网格长把一般性工作、协调性工作、突发性事件统抓起来,7位社区书记作为总网格长进行统筹协调,让网格服务真正成为解决民忧的“连心桥”和化解矛盾的“减压阀”。
服务专精高效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全新格局
“有了你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至少能活百岁!”大什字街22-1号的97岁老人崔月春的独居生活,被社区10多位邻里呵护得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