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养壳”的朗诗果断“脱壳”长租公寓, “涉租”的房企们还好吗?

2019-05-23 23:51栏目:财经

剥离“赔钱集中区”业务,开发商开始断舍离?

作为第一家因亏损而剥离长租公寓业务的房企诗朗,在上市6年之后,改变低估值局面,已经比企业多足运营的美好设想,更加重要且紧要。

一周前,朗诗发布公告称,将处于亏损阶段的长租公寓等多项非地产业务剥离至控股集团。

此次剥离后,上市公司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人民币9.81亿元,录得除税前总收益约人民币6180万元。相较近年在长租公寓上付出的成本,朗诗这次可谓“亏本甩卖”。

依稀记得,在2017年度的业绩会上,董事长田明曾向媒体表示,自己这几年一直在“养壳”,而且养得还不错。

不足2年,朗诗策略一改,“希望通过剥离非地产业务,降低与资本市场的沟通成本”。

毕竟数据层面一直难言乐观。在借壳登陆香港资本市场6年后,朗诗的股价一直变动缓慢。截至5月22日收盘,朗诗报收0.98港元,是地产板块中少有的“仙股”代表。

不过更让股东紧张的,或许是长租公寓等非地产业务,不仅无助于股价提升,还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侵蚀效益的迹象。

某品牌房企的长租公寓负责人就告诉“镁刻地产”记者,在众多房企还在“烧钱”玩长租公寓的行情下,朗诗剥离这一业务并不仅仅因为它“费柴”,更主要是由于这个业务已经影响到了其主营业务盈利。

对此,朗诗方面给“镁刻地产”的回复是“尚在进行中,不便回复”。

两年亏损2.34亿元出表救主?

以“绿色建筑倡导者”现于公众视野的朗诗,似乎一开始便不想局限在传统地产开发一个门类。

从2014年起,朗诗即开始向长租公寓、养老服务、绿色金融、绿色建筑设计、物业服务、装饰等多个业务领域延伸触角。

2018年,“朗诗绿色地产有限公司”更名为“朗诗绿色集团有限公司”。

但从如今长租公寓的经营结果来看,转型成效并不大。

来自克而瑞的统计数据显示,朗诗2018年公司收入构成中84.7%来自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业务板块,管理服务、办公物业投资以及长租公寓总收入仅占15.3%,尤其是长租公寓业务,在朗诗2018年业务收入构成中仅占1.7%。

从目前的情况看,朗诗的利润规模增长,依然依托房地产开发与销售的支撑,长租公寓的出现,似乎还有侵蚀公司效益的迹象。

记者留意到,2017、2018年朗诗长租公寓收入分别为0.08亿元、1.25亿元,两年来总亏损则达到2.34亿元,2018年随着规模的扩张,亏损从0.44亿元进一步扩大至1.9亿元。

“往往一些开发商背景的房企,搏的是资产卖出去能增值,平常只做经营性现金流,对这些资产贴息。朗诗就是这样,大部分是重资产,长租公寓这几年的亏损为不让外界看到,所以并表集团,毕竟上市公司还有地产开发业务来平衡,看起来就不会太差。”上述业内人士直言。

安居客首席分析师张波也告诉“镁刻地产”记者,朗诗的长租公寓前期成本比较重,后期还需要持续投入,又达不到相应预期。如果并表,在整个体系里,对公司的利润率和营收都会存在影响,做得越大,影响越大。

克而瑞研究就曾指出,目前长租公寓在我国发展仍不成熟,行业也未找准商业模式,并且培育期较长,短期很难实现盈利。长租公寓并没有为朗诗带来实质性效益,反而拖累了企业经营业绩,并且存在继续亏损下去的风险,总的来说并不利好当前朗诗的发展。

“朗诗的长租公寓模式,玩的是物业增值,现在的问题在于拿了很多项目没有退出。朗诗原本谋求未来在物业退出时的一次性超额收益,但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市场和老板能给多少时间。目前看来,给朗诗‘等的时间’已经约等于0。”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实际上,和所有“涉租”房企一样,长租公寓曾被朗诗视为业务多元化转型的重要板块,也一度被高层看好。

2017年底,朗诗设立长租公寓业务。其官网信息显示,朗诗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获取100多个项目,获取房量4万余间,已开业房源量超15000间。

但记者统计后发现,朗诗在14座城市共计展示了63个门店,其中门店数最多的上海为12个、南京11个,与其所说的一二线城市100多个项目的数字尚不符。

翻遍其336页财报,均未发现关于长租公寓规模以及布局的描述,而记者就朗诗寓相关问题询问其品牌负责人,对方的回复与官网如出一辙,并表示“业务规模位列全国集中式公寓运营企业前五”。

“要做大先烧钱” 行业陷方法论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