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薛洪言:互金行业正在温水煮青蛙(2)

2019-03-17 22:51栏目:财经
TAG: 拐点 互金

  大约7000万年前,陨石撞击地球,能量是广岛原子弹的10亿倍,引发了超过11级的地震和300米的海啸。粉尘覆盖世界,阳光消失,地球变冷,植物枯萎。食物极度匮乏,体型庞大的恐龙被饿死了,只有体重低于25公斤的族群——大部分哺乳动物、一部分爬行动物(蛇、鳄鱼)、两栖类等——活了下来。

  而恐龙之所以沿着“大型化”进化,本质上在于作为变温动物,恐龙在低温环境下难以存活。体型越大,单位体重与外界接触的面积越小,越有利于保持热量、延续种族的繁衍。当然,也正是体型太大,让恐龙没能熬过陨石撞击地球的灾难。

  于恐龙而言,繁盛与灭绝,与其是否有翼、尾巴长短、牙齿多少等外形进化没有关系,存活还是灭绝,取决于内部构造。

  资源禀赋、制度流程、机制文化属于企业的内部构造;部门的多少、产品线的多寡则是外形构造。内部构造改变难度很大,人与组织都倾向于通过“改变外形”来应对变化。

  比如,面对强监管带来的环境突变,很多企业忙着调整业务线——下线P2P,追逐现金贷;下线现金贷,追逐区块链(发币、积分、挖矿路由器等),试图沿用过去的模式复制下一个爆品,没有意识到,在细密的监管规则下,此前那类靠粗略复制、重金推广就能取胜的产品,已经没了生存的空间。

  环境的重大变化犹如土壤土质的突变,应对之策,要么强化现有种子的适应性——通过获取更多牌照、布局更多场景等方式,强化现有业务的生命力;要么结合新的土质找到新的种子——加大创新激励,寻找新的增长点,如从输出金融产品到输出金融科技的跨越。

  这些,都需要着眼内部构造的努力。

  培训越来越多,培训越来越没用

  组织如此,人也如是。

  过去三年里,行业环境几乎三个月一变。企业奋力调整、转型,在互联网理财、现金贷、大数据风控、区块链、开放平台、跨境业务等多个维度辗转试探,作为从业者,则遭遇到普遍的成长危机——你不难遇到这样的事情:刚学来的新模式,还没实践,就已经被蜂拥而至的模仿者玩成套路了。

  去年下半年,与做互金培训的一个朋友交流,他向我倾诉,一个针对农商行高管人员的培训班,他们策划了很久,授课老师的PPT都准备好了,结果招生数量远低于预期,不得不取消,折损了不少人情。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急于转型的农商行大概已发现,培训越来越多,培训也越来越没用。行业变化太快了,培训班已经追不上变化的节奏,唯一能依仗的,是随时学习,并内化为习惯:点滴感悟不嫌少,大块头输入不嫌多。

  不过,我们都很固执,紧紧攥着过去的成功,没有多余的手拥抱变化。

  认识一个自媒体作者,他告诉我一个现象,自2018年以来,他的公众号粉丝没有增长过,有多少人新增关注,几乎就有多少人取消关注。他文章照写、热点照追,为了避免选题重复,他还不得不尝试新领域,耗费的时间精力只多不少,结果却非常不理想。

  他分析过原因,认为微信IOS端改版影响最大,信息流的展示方式十分不利于粉丝找到他,为此将微信的信息流称作蹩脚的尝试;抖音对用户时间的争夺也被他考虑进来,他对微信的失利颇有不满,对张小龙也不复之前的崇拜。被他抱怨的,还有读者,他认为现在的读者都被娱乐段子洗了脑,不愿意读他的深度内容,这不啻为读者的损失,也是时代的悲哀。

  他唯独没有抱怨的,是他自己。事实上,他一直在向读者普及重复了几百遍的行业常识,对行业的新变化漠不关心;他喜欢用他那侦探般的复杂逻辑征服读者,从没考虑过读者读他的文章要死多少脑细胞;他一直基于自己的喜好选题,从没考虑过读者是否感兴趣;……

  为失败找了一堆理由,却偏偏遗漏了自己。

  成功时,我们倾向于从自身找原因——天赋也好,努力也罢,并不断放大这种原因;失败时,则会归之为坏运气。恰如毕淑敏所说,“不幸者常常愿意同幸运者相比,抱怨自己的运气;幸运者常常不愿同不幸者相比,相信自己的努力。”

  成功是我们应得的,失败则是外部环境出了问题。眼睛盯着外面,我们变得越来越抱怨,离真正的安全也越来越远。

  挑战刚刚开始

  行业小趋势是个人的大趋势,行业被拐点奇袭时,个人也同步遭受灰犀牛和黑天鹅的不确定打击——外界环境变动越剧烈,企业战略调整越频繁,岗位契合门槛越苛刻,你奋力向前,也许刚好契合岗位要求,你原地踏步,不需多时就被抛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