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

2019-03-08 17:22栏目:财经

  “要么翻身,要么翻船!我们必须主动出击,跨过数字化转型这道关口。”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的话掷地有声。如今,三一重工的“树根互联”平台已连接45万台设备,覆盖数控机床、医疗设备、农机、发电机组等42个细分行业,积累了上千亿条数据。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异军突起,去产能、增活力、“斩僵尸”齐头并进……我国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10%以上,新动能贡献率超过1/3,中国制造正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奋起直追,步履坚实地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挑战萌生着机遇,压力催生出动力。以辩证思维审视,如果能善于借力打力,“前堵后追”并非坏事,应对得当,将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

  新底气面对新机遇

  坐拥诸多优势,又逢变革契机,构建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已成必然

  抓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机遇,我们手里王牌不少。

  ——完整的产业体系环环相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的根基。

  不久前,在湖北荆门,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踏水腾空、破浪前行,继陆上首飞后又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这个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全机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98%由国内供应商提供,机载成品95%以上为国产产品。

  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上至航母高铁等大国重器,下至针头线脑等日用商品,中国都能生产,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常年领先世界。这让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拥有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产业配套能力强,上下游间的“链条咬合”、不同领域的“相互补位”使产业升级的“底盘”更稳;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强,“短路径、快响应”使产业升级的“节奏”更快。“有了发达的生产配套体系,企业只要有好的创新点,就能快速转化成新技术新产品。”中国社科院工业所所长黄群慧认为,这反过来会促进中国制造加速创新,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正向循环。

  ——巨大的国内市场欣欣向荣,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不竭“动力源”。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中国大市场让全球艳羡。

  “买东西手机扫码就可以”“外卖、快递都非常快”“坐上高铁半日千里”,这些网络投票中外国人最想带回自己国家的中国创新,无不依托着巨大的市场成长壮大。这个大市场还在不断裂变:到2020年,全球20%的数据总量在中国;到2022年,全球24.3%的物联网市场在中国;到2025年,全球50%以上的新能源车市场在中国……从供给端看,中国大市场将为新技术、新业态提供海量的数据基础、多样的应用场景、充足的成长机会。

  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世界最大、仍在稳步扩容;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8.4%,通信、教育、旅游、休闲、健身等新兴消费快速发展,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从需求端看,体量和档次也日益“高大上”。

  大海般广阔的中国大市场,既孕育着供给提升的无限可能,也蕴含着需求释放的无穷潜力。只要我们在供给与需求之间搭好桥梁,以更多更优质的供给回应更大更高端的需求,就能形成更为强大的国内市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供需结构再平衡。

  ——丰富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深圳紫光同创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佩宁坦言,在发达国家招聘一名20多岁的半导体工程师十分困难,在中国却较为容易,“人口红利还在,新的人才红利也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