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时代精神(2)
郭著从中国各家哲学中抽绎出共同思想,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中国智慧的六个特质:存有的连续与生机的自然、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自强不信与创造革新、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经世致用与知行合一。这六点是从中国文化的生命意识和道德实践的角度进行的总结。
生命意识和人文情怀使得中国文化不同于以知识为中心、以理智为游戏的西方哲学,“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的、不同的民族和宗教的文化,丰富、壮大自己,形成新的文化。”这种以“人文”为中心的文化思考所形成的生命力,支撑着中国文化不断自我更新,走向现代,成为不断应对新的社会问题的理论资源。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种种问题的时候,作者提出“守先待后,创造转化”,重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儒学的公私观与正义问题、儒学的现代意义、儒学的生态伦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多个问题上推动古为今用,正是其人文意识、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最后,重视时代精神的熔铸,是两书的又一重要特点。
如何从思想文化的深层结构入手,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而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的艰巨课题。既要正视传统,更要立足当下,是多年来文化研究中百家争鸣态势下的价值共识和文化自觉。作者从方法揭示到个案分析,都体现了这一自觉。在《中国人的智慧》中,作者分别讨论孔子、老子、墨子、庄子、《中庸》、孟子、礼乐、佛禅的智慧,还专门分析了这些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细致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在《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作者概述中国文化精神时,鲜明地表达了关于儒学复兴的基本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体上有一个基本的精神,主要是儒家的做人的精神,滋润着社会人生。底线伦理当中恰恰有一些养育中国人根本性的东西。”“我们不要只言片语、支离破碎地复兴,但也肯定不是要全盘整体回归过去,想要恢复一个原生态或者原教旨的东西,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只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提供一些曾经养育过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良性精神价值资源,尊重其传统,并努力对它作创造性的扬弃和转化。”这种思考,对于建设体现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当代文化,具有重要贡献。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和《中国人的智慧》两部书,凝结了郭齐勇教授多年来的学术思考。相信这两部书的出版,将会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产生积极作用。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1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