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我们的时尚印记

2019-09-26 12:18栏目:商业时尚

 

1958年,北京啤酒厂的工人们正在生产啤酒。高宏/摄

上世纪60年代,的确良料子是排队抢购的紧俏货。

1961年,“四联”理发馆的理发师正在给客人做头发。

高宏/摄 

1998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8版反映“学车热”。

2018年长城马拉松赛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跑友奔跑前行。

方非/摄  

2007年,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上,美发专业同学展示“彩绘新装”。戴冰/摄  

2016年春节,京城老字号餐厅的年夜饭一桌难求,不少饭店的包厢已订到大年初六。

穆景林/摄  

2018年9月7日,北京国际鲜花港云天靓丽,百花烂漫。武亦彬/摄

 

的确良、塑料鞋热销,烫头、学车风靡,鲜花贺岁、抢订年夜饭,刷脸支付、互联网健身……时光飞逝、岁月流金,不同年代的人们对生活时尚的追求各有特色。正是因为特色鲜明,岁月留下的印记才显得那么灵动,值得回味。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

短缺时代也追时髦

关键词:塑料鞋 的确良

短缺经济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条件都不怎么理想。稀有的啤酒,物美价廉的塑料鞋和“的确良”成了当时的时尚热点。

上世纪50年代,京城市面上只有两种啤酒:五星啤酒和北京啤酒,都由市专卖事业公司统一销售。当时人们的生活以满足温饱为主,啤酒属于非必需品,但大夏天啤酒依然常常脱销。此后20年,京城啤酒供应始终吃紧。上世纪70年代末,五星啤酒因为供不应求需要凭票购买。谁家结婚想上啤酒得到处找票,酒厂内部职工结婚才可以特批两箱啤酒。进入21世纪后,这一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连续多年位居啤酒产量世界第一,成了名副其实的啤酒大国。

在穿方面,物美价廉的塑料凉鞋曾一度是很多北京人过夏天的“标配”。1963年,塑料凉鞋在北京一上市,就成了大受欢迎的“热货”。据百货大楼的售货员介绍,这里每天都能卖出四百多双。耐磨、美观、价格低廉的塑料凉鞋出现后,北京夏天穿凉鞋的人大大增加了。以东黄城根11号这个大院为例,院里有63个1至15岁的孩子,其中有28个都穿上了塑料凉鞋。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塑料凉鞋逐渐退出市场。1984年5月14日本报报道中提到:人们在鞋的款式上,要求与服装配套。皮鞋需求稳中有升,网球鞋、旅游鞋十分畅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衣服款式基本男女一个样,颜色只有灰、蓝、黑,而“的确良”的出现,让街头突然流动起了色彩。

最开始,大家买不到也买不起几件的确良衬衫,只能购买的确良做的假领子,几件假领轮流穿,每天给人焕然一新、体面高级的感觉。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的确良普及,姑娘们纷纷穿上小碎花裙子、带里衬的白裙子,走起路来裙角飞扬。

本报1994年11月21日7版《时装记趣》里曾记述过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初,有位姑娘曾在王府井益民商店买过一件14元钱的长丝的确良绣花短衫,商标上绣着“精工巧制”和“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因为太奢华,只好把它锁进箱子里,直到1978年上大学时才拿出来穿,但依然很显眼。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个性追求眼光更高

关键词:烫头 学车 抢订年夜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的物资供应丰富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更高档次的个性化服务受到越来越多普通百姓的欢迎。

烫发这件事,在上世纪70年代只面向有形象需求的出国人员和文艺工作者,且要求单位开具介绍信。老顾客王绿纹回忆,1976年有烫发业务的全北京仅“四联”一家,自己代表单位在全市汇演中表演独唱,因此拿到了一纸介绍信,内容是:“今有我宣传队同志,因演出任务到贵店烫发,请予办理,此致敬礼。”去烫发才发现,变着法儿拿着介绍信的女同志特别多。

1980年10月20日本报2版《理发行业的一家“冒尖”户》中记录:“四联”的经营项目除电烫、冷烫、染发外,还增添了修眉、化妆和制作假发等。

1984年,“四联”再次装修改造,并引进全套日本美容、美发设备。1985年春节,本报记者记录了“四联”美容厅从早到晚客满的场景,感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容这个新兴行业正步入人们的生活。上世纪90年代,美发行业全面市场化。一时间,私人发屋发廊大量出现,“四联”等老店开始面临激烈竞争,店里的年轻理发师也有不少扔掉铁饭碗出去自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