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共享充电宝谈成功还为时尚早(2)

2019-08-07 07:42栏目:商业时尚

  其二,共享充电宝回本周期更短,无需占用公众用地,损耗率低,制造成本低,这都是它能够生存的重要条件。根据《财经》过去的报道,热门商区内一个充电宝仓道平均可产生4-6个订单,每单流水4-5元,除去运营成本、商家成本及折扣成本,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利润率能达到20%以上。

  腾讯创业也曾测算,每个充电宝机柜实际利润在680-1380元/月,2-4个月便可回本。年回报率达到300%。

  正如投资人王刚过去说的,共享充电宝符合他一贯习惯的模式:刚需、高频、小额大众。模式简单,能跑通能盈利。

  困局与不确定风险依然存在

  但共享充电宝行业目前并非就高枕无忧了,它的困境依然体现在诸多方面。

  其一,随着电池技术以及无线充电的进步,共享充电宝在技术大潮下往往会成为过时的资产,未来用户需求的可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

  从趋势看,无线充电、充电宝技术以及快充技术都会削弱共享充电宝的市场需求。

  从充电宝本身以及快充技术来看,南孚已经拿出了10000mA大电池、有线无线两用的充电宝,VIVO将出120W超快闪充。

  从无线充电来看,远距离的无线充电技术已在国外萌芽,反向无线充电正在成为一种趋势,WiFi充电技术已经出现,而苹果公司也已经申请了多项关于无线充电的专利。这些充电技术的进步未来逐步削弱充电宝的存在感。

  当然,电池技术的进步是缓慢的,留给共享充电宝的时间窗口至少在5~10年以上。

  其二,充电宝的对各类场景覆盖率与数量会越来越多,走向饱和。根据艾媒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公共场所渗透率已经达到31.3%。已经有部分城市表示共享充电宝的分布和投入已经接近饱和,后续商家投入要谨慎。

  我们知道,共享充电宝的盈利主要来自于租金,它要求高频使用、高客单价才能快速回本。

  在市场扩展前期因为人口红利的因素存在,铺设网点少,而共享充电宝数量与铺设越少,单个充电宝的平均使用率就越高,回本周期越快,所以它能维持一定的利润。

  但随着共享充电宝数量越来越多,单个充电宝使用频次降低,维护成本与投放提升的同时,盈利没有同比提升,问题就会凸显。无论是单车,还是充电宝,在每个线下区域人流量大致固定的情况下,其投入产出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

  以共享单车类比,在行业早期,摩拜每投放一辆自行车,可以获取8个缴纳押金的用户,但这是在前期单车投放量足够小的时候。

  但发展到行业后期,由于各家投放越来越多,每辆单车大概只能获取2~3个单车用户,随着投放量持续增长,每辆单车覆盖的押金用户在不断稀释减少,导致投入产出不对等,资金链危机迅速浮现。

  共享充电宝其实是同样的道理,当下并不能以发展期的单个充电宝的回本周期来推算行业饱和期的回本周期与使用频次。

  其三,共享充电宝的竞争模式是拼投放,拼点位,但恶性竞争下会导致整个行业议价权丧失。据某共享充电宝公司的BD人员曾经表示,他的工作量是每个月铺50台,日均两台,行业内也均在30~50台。

  一方面,这本质上也是资本投放大战,只要竞争对手不停下来,行业玩家就必然不会停,这对资金链提出了巨大考验。

  另一方面,因为优质的场景点位有限,玩家越来越多,商户选择更多,这导致渠道、点位成本越来越高。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商家也开始哄抬进场费,造成入驻成本飞涨数倍。

  对用户来说,一旦有手机充电需求,都希望在周围小范围半径能否找到,这需要厂商在热门点位与人流密集的地方增加铺设密度。

  商场、地铁站、医院、机场、电影院、KTV、咖啡厅等娱乐场所都是点位之争的热门地段,这些地区人流量密集,消费者停留时间长,在洗浴、酒吧等个别热门场景,目前已经达到了50%以上的商家分成。

  根据利润 = 营业额-渠道费用-人力维护及折旧的这样一个公式来看,当渠道进场费用与人力维护与折旧费用上升,但是用户充电消费频次没有提升的话,它的利润就会降下来。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充电宝的使用率较低,每台充电宝每天被使用的频次在0.7~0.8次之间,每次租借时长约为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