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垃圾分类界大城小事:时髦阿姨站岗 模范租客值守
大学教授在“社区花园”进行厚土栽培实验
“在社区花园嫁接垃圾分类理念,简直是太完美了。”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悦来从植物丛中抬起头,满脸兴奋。
杨浦区伟康路129号对面创智天地旁的“创智农园”里,刘悦来属于另外一个身份:公益组织“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创始人。他在这个一度堆满建筑垃圾的城市边角料地块里,建造“雨水生境”、规划“诗经花园”,别家的花园干干净净,四级碧绿,而他的花园有杂草有枯枝,却是一个更原生态的环境。
让人“掩鼻而逃”的厨余垃圾和宠物便便,在他那里都能化为一抔春泥。刘悦来说,用“厨余厚土栽培”中的绿色材料就是家家户户的厨余垃圾——先把厨余垃圾的水沥干,铺在泥土上,上面覆盖厚厚一层土壤,再铺设一层树叶或木屑、稻壳,再覆盖一层泥土,就像“三明治”一样层层加厚。夏天是培育“厨余厚土”的好时机,在这样的土壤上种植,一年都不需要施肥。而这种土壤的保水能力也非常好,过完一个冬天,明年就能大丰收。
农园里还配备“堆肥箱”,可以用来收集落叶和宠物粪便。这种容器制作很方便,用铁丝网或竹条围编成一个有一定高度的装置,把落叶和粪便收集起来,一层一层往上堆。到了一定程度,尤其是下雨过后,堆积物会往下沉,最终底部先变“熟”,熟掉的部分可以抽出来做肥料,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有氧发酵的过程,一周就可以降解,也没有气味产生。
刘悦来带着团队一起建设的“社区花园”,在全市已经超过60个。垃圾分类的推进给他带来很多新启发。最近,他正在鼓励社区居民自己动手,把家里不要的老式旧水槽、废弃旧轮胎等物品改造成具有田园气息的精致景观摆件,隐藏在花丛中;还在每个小区里都设有蚯蚓塔、堆肥箱、雨水收集器等能量循环设施,孩子们跟在他后面玩得无比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