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垃圾分类进行时:福建省全面践行“垃圾分类新

2019-07-18 14:41栏目:商业时尚

  每天早上,厦门瑞景公园小区的居民都会携带厨余垃圾,到换购点兑换心仪的蔬菜等日用品,而其他垃圾则按照不同分类进行处理。这样的垃圾分类对于小区居民来说已经渐成习惯。

  厦门垃圾分类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推行。如今,经过几年的实践,早已领跑全国。数据显示:目前,厦门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接近100%,参与率达85%,连续4个季度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考核中总分排名全国第一。

  事实上,厦门居民垃圾分类只是福建省推行垃圾分类的一个“美丽缩影”,正在引领着全省群众生活新时尚。

  近年来,福建省扎实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从立法、完善全链条、创新宣传等入手,扎实抓好垃圾分类这项“关键民生小事”,助力“清新福建”和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奋力奏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序曲。

  为“垃圾分类”立法 一把手有了新“职务”

  厦门是全国首个垃圾分类立法的城市。2017年9月,厦门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厦门垃圾分类工作迎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全新阶段。随后,还先后出台了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大件垃圾管理办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办法等16项配套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法规配套体系。

  省会福州,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正副组长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2019年3月,福州市以政府规章形式颁布了《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并拟于年内出台《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

  泉州市探索出社区自管、社企联合、社企物业共同实施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龙岩市建立市、区两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市、区、街道三级垃圾分类机构,推动垃圾分类层层推进。

  其他各设区市均以政府名义印发了《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各地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在全省,垃圾分类工作已成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一把手带头抓,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工作格局已形成。

  完善全链条 把垃圾送“回家”

  近年来,各地按照“全程分类、末端牵引前端”的思路,突出全节点攻坚,全流程把控,系统夯实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加大设施建设力度,为每一个环节的有效运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厦门:统一为小区居民配发专门用于投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家庭分类垃圾桶,并在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建成4座大件垃圾处理厂。目前,厦门已经形成垃圾收运、无害化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工业危险废弃物综合处置、厨余垃圾处置等全链条、专业化垃圾处理体系。

  福州:全市现有58座转运站,78部厨余(湿)垃圾专用运输车,小区垃圾分类桶、分类袋基本发放到位;城区43个街道已全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3219个小区垃圾分类设施布设率已超过84%。

  泉州:在市区中心以“大分流”“小分类”为工作目标,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大分流”,即,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园林垃圾、大件垃圾、非工业源有害垃圾等分别处理。“小分类”,即,实现“三个全覆盖”,包括市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现全覆盖。

  莆田: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每日可处理2850吨生活垃圾、市餐厨垃圾处置场一期每日可处理100吨餐厨垃圾及50吨地沟油。

  龙岩:餐厨垃圾处理厂开始带料试运行,目前已和城区199家餐饮单位签订了收运处置协议,日均收运处置量达35吨。而大件垃圾破拆设备已开标,预计安装工期约3个月。市危固废处置中心已进入了为期一年的试生产运行。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生活垃圾量约为700吨/日,各项环保数值均达标排放,基本满足了中心城区的需求。

  其他各设区市也正结合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设施设备的建设。

  全民参与 跑好垃圾分类“第一公里”

  如何让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生活自觉,是垃圾分类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福建各地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从“要我分”向“我要分、分到位”的理念转变,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习惯,跑好“最初一公里”。

  思明快板、湖里三字经、翔安答嘴鼓、同安垃圾分类歌、集美环保舞蹈等一系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文艺作品已经成为厦门宣传的一个个亮点,很好地将生活垃圾分类宣传融入市民生活中,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绿色环保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垃圾分类与每一个人生活息息相关,要让群众主动参与进来。在福建,党员带头、志愿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进校园等已成为一种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