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夜朝阳”等文创精品项目将亮相北京文博
中国网5月27日讯 首批10家特色市级文创园区,751广场等 “时尚夜朝阳”夜间文化经济商圈,以及北京朝阳“百园工程”等一系列精品文创项目,将于5月29日集中亮相第十四届北京文博会。
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聚焦“高精尖”,不断加强政策和服务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了全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1-2月,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308.3亿元,约占北京市文化产业收入的1/5,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据介绍,2019年北京市认定首批33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朝阳区就独占10家。其中,郎园、尚8、北服创新园、东方嘉诚等一批具有品牌效应、先进运营理念和成熟管理团队的园区,已经开始以品牌、模式、团队输出等方式打造创新协作生态圈,形成“南上北下”之势,以朝阳区为“总部基地”,在全国进行总体布局,形成“朝阳文创园区IP”靓丽品牌。
打造“24小时消费街区”,点靓“时尚夜朝阳”,是北京朝阳文创商圈的最潮看点。近年来,朝阳区深挖夜间文化经济发展潜力,大力推动夜间时尚文化消费,形成了三里屯、蓝色港湾、世贸天阶、丽都商圈、751时尚广场、郎园vintage等一批夜间文化经济商圈,激发了城市夜间文化消费,增添了城市文化气息。其中,751时尚设计广场作为重要品牌文化产业园区,将通过‘搭平台、办活动、优环境、塑品牌’等举措,围绕“751十字街区消费体验”“时尚回廊区域生活方式产品交易”“火车街区潮流市集”启动建设24小时文化消费街区。此外,三里屯地区作为集国际资源、时尚休闲、酒吧文化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时尚消费商圈,将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繁荣夜间经济。
随着文创园区不断优化升级,目前北京朝阳区园区呈现出由“租赁经济”的物业管理模式向“服务经济”的投资运营模式升级;由传统业态的“文化园区”向重新兴业态发展的“文化科技园区”升级;园区发展与非首都功能疏解、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现高效联动;由简单的“物理空间拓展”向“品牌、模式多功能输出”升级;由功能单一的“产业集聚空间”向功能多元的“城市空间”升级的5大新特点、新趋势。朝阳区文化产业园区进入了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从集聚发展向功能提升的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
目前,朝阳区已有798、751、莱锦、郎园、懋隆、恒通等84家各具特色的文创园区,其中,通过老旧厂房转型升级文创园区60余家,形成了错位、协同、融合的发展格局。
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在北京“减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朝阳将紧抓大数据、云计算、AI、5G、移动新媒体等新一代科技更新契机,大力促进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速向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为此,朝阳区聚焦园区品质和贡献度“双提升”,提出深入实施文化产业“百园工程”的工作思路,力争到“十三五”末,打造100个产业集聚度高、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体系完善、管理运营规范、社会效益突出、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文化产业精品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