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增1亿多人次走进博物馆 “博物馆热”成文化新时尚(2)
“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国际版画交流项目汇报展”开幕式昨天在故宫斋宫举办,同时还要请10组家庭和6组师生现场体验做版画。在熙和门,来自海淀区西二旗小学的学生进行了一场百人篆刻活动,将他们制作的篆刻印在了元代画家赵孟頫书画喷绘图上。
2 北京汽车博物馆
视障人士引领市民进入“看不见的博物馆”
在以“观赏”为主要体验方式的博物馆,视障人士该如何?他们体会的博物馆是什么样的?昨天,北京市文物局组织的“看不见的博物馆”活动,就让市民在视障人士的带领下,感受看不见的世界。
此次在北京汽车博物馆举办的活动,为普通人提供了特殊的“非视觉体验”。在“看不见的博物馆”里,渐暗的灯光辅以音乐和解说,引导大家静下心来适应幽暗。
随后,视障人士讲解员带领体验者进入由遮光幕布营造的全黑暗主体验区,触摸各种材质的展品,脚踩人工草坪,倾听气流变化的细微波动,体验不同的空间环境变化。最后,进入复明体验区,在有声有光的状态下,重新体验刚才经历的种种。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看不见的博物馆”不仅为视障朋友提供了定制的文化空间,更为普通人提供了换一种角度看世界的契机。目前,北京共有179家博物馆,“看不见的博物馆”可谓是“第180家”博物馆。
去年,北京市文物局就曾邀请视障人士进入博物馆。4位视障人士代表和2条训练有素的导盲犬,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用触摸的方式与北京市石刻博物馆和古钟博物馆文物亲密接触,体验拓片制作,平等享受社会资源。
3 首都博物馆
进月亮门感受“全景园林”“京城之巅”亮相展厅
《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昨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该展览共展出青铜器、瓷器等190件精品文物,以及戏单、拓片等50余件/套资料品,以北京市属古典名园在北京800余年城市建置和变迁中的历史、文化、生态及社会价值为主线,按照时间、空间、功能三个线索,为游客揭秘园林文化遗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市公园管理中心专项文展负责人、颐和园副园长秦雷介绍,此次展出的文物规格、级别、精彩度都很高,仅一级文物就有13件,二级文物有19件。值得一提的是,多件重量级文物是首次“走出”公园。其中,由颐和园送展的《缂丝无量寿尊佛像图轴》为首次公开展览。这张缂丝图为乾隆皇帝为其母祝寿所制,工艺复杂繁琐,长7.5米、宽4.5米,除拥有本次展览多个“之最”外,更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古代缂丝作品。
北京城中轴线历史的见证者——景山公园万春亭的老宝顶也亮相展厅。据介绍,万春亭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北京市中心最高以及最佳的观景点,万春亭宝顶则是这个制高点的亭尖。在2006年的五亭大修中,万春亭更换了新琉璃宝顶,矗立在紫禁之巅的老宝顶终于“退休”,展览现场仍清晰可见雷击时留下的烧痕。“老宝顶可以说就是当时的‘京城之巅’,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秦雷说。
文物仅仅是这次展览的一部分,策展人员告诉记者,此次展览还要突出古典园林的整体环境氛围。从一扇月亮门进入正式展厅后,墙面上的手绘图和诗词背景则进一步营造出园林移步换景之感。记者注意到,展览布景细节也处处有巧思,如在背景板加入油漆彩绘图案,用不同色彩的地毯展现中山公园的“五色土”概念等。此外,一面使用多媒体影像手段播放园林四季晨昏景观的巨幅屏幕,也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