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话闽南“新农人”:春耕也“时尚”
康庄村2800多亩连片水田已完成春耕。出门插秧之前,王金兴赶早下田,在自家农田巡水路(4月1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网 肖和勇 摄
新华网福州4月19日电(肖和勇)在闽南漳州市漳浦县官浔镇康庄村,有处面积2800多亩的连片水田,是福建省级粮食产能区示范片区之一。清晨8时许的田野,浓雾仍未散开,田间劳作的农户影影绰绰。看着恍若铺上绿毯的水田,王金兴心情大好。
进入4月,春耕正当时。王金兴所在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使用插秧机,早早完成了分内水田早稻春耕任务。到17日,他们已帮助漳浦县当地及周边的华安县、龙海市农户插秧2100多亩。
这一天,王金兴和同事再次离开老家,前往云霄县下河乡世坂村为农户插秧。从老家康庄村出发,王金兴的货车装满秧苗,一路走国道、换乡道,到世坂村已接近中午。几个同事搭伙做了午饭,饭后休息个把小时就出门。
日光清亮,微风不燥,刚刚耕耘过的水田泥浆清凉,一股清新的气息伴着波光扑面而来。来不及感受春天的“土味”,王金兴和他的同事干得热火朝天。耕地机“突突”游弋,泥土和水越搅越黏稠。那一头,一卷一卷秧苗被摆在机架上。王金兴忙不迭开启插秧机下田,“呲呲”的声响传开来,机身后一排排秧苗稳稳种在泥浆里,看起来整齐而清爽。
此间前来帮衬的农户,大多不舍得离开。在福建各地,机耕机插作业已推广多年,但对很多农户来说仍是稀罕事。看着自家水田如此轻松地被插上秧苗,很是欣喜。
王金兴早已习惯这种“被围观”的快感。
2013年春天,王金兴返乡,接过父亲王坤山手中的接力棒,种起田来。那一年,他和父亲在村里组建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得益于当地政府持续加大的惠农政策支持和农机补贴力度,农业合作社逐步配置了耕地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收割机等一系列新农机。新农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春耕效率。一部插秧机在连片水田上,一天能插秧50亩以上。在小块、分散的水田,一天也能完成二三十亩。
新农机的使用推广,让种田变得轻松,也变得“时尚”起来。这些年,每逢春耕,王金兴的老家都要热闹上一阵子,机械化作业总是吸引很多人前来观摩。
王金兴算了这样一笔账:在传统农耕时代,一个农民一天手工插秧面积约为1.5亩;后来,插秧改为抛秧,一人一天抛秧面积约是4亩。那些年,每逢春耕时节,在外打工的王金兴,都要被父亲王坤山叫回家帮忙。一天忙下来,王金兴累得吃不下饭,父亲和工人更是直不起腰来。父亲劳累的模样,王金兴看着一阵阵心酸。
新农机的推广使用,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王金兴身边不少上了年纪的老农,闲时就往外跑,到周边工厂、工地打工。在王金兴家里,父亲王坤山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孙儿,每天都能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
在农业农村部、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的扶持下,王金兴所在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还争取到了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项目建设资金。6年的持续发展,合作社的服务项目已覆盖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收割等环节,还致力于推广优质稻品种以及高效低毒农药、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水稻绿色增产技术。如今,这个合作社在当地小有名气。
“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搞农业会越来越有盼头。”32岁的王金兴信心满满。
时光若回到6年前,这名进城务工的青年,断不会有这样的念想。那时,他在福建泉州一家金银首饰店打工,梦想是开一家像样的“金店”。
4月16日晚间,王金兴(左)和父亲王坤山(右)在工厂化育秧基地检查秧苗生长情况。基地大棚夜间光照不足,王金兴打开手机的手电筒,仔细查看秧苗根系。新华网 肖和勇 摄
清早,王金兴在工厂化育秧基地忙碌。他卷起秧苗装箱,打算运至云霄县为农户插秧(4月17日摄)。新华网 肖和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