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高博文:为传统评弹注入时尚基因

2019-03-08 17:56栏目:商业时尚

  为传统评弹注入时尚基因

  面对老观众,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把最原汁原味的艺术奉献给他们;面对不懂评弹程式的观众,可以吸收其他戏曲艺术的精髓,用新的方式去呈现。这让我意识到,评弹要争取新观众,创新是必由之路。 ——高博文

高博文:为传统评弹注入时尚基因

  “蜿蜒大河,曲弯弯;巍峨的双肩,沐朝晖。风在清唱,对蓝天;唱着绿水,爱青山。”12个姑娘,身着旗袍,抱着琵琶,为观众表演了一段与众不同的评弹。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这首《山水中国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年轻人由此开始了解评弹。近年来,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评弹开始走出书场,与多种艺术形式合作,并登上了各种时尚的舞台,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但16年前,对评弹进行创新却是迫于无奈。

  2002年,台湾艺术家张毅和杨惠珊夫妇,邀请我去他们投资的高档餐厅“透明思考”,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表演评弹。但我遗憾地发现,传统评弹并不能引起那里观众的共鸣。

  为了让评弹更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我们请来作曲家张弘毅操刀改编评弹。张弘毅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评弹,担心改编会破坏评弹独特的味道,但我还是鼓励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去改。

  几经磨合和磋商之后,我们和舞台团队一起将评弹的经典唱段与现代舞台艺术演出的服饰、灯光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听,而且能看,立体地呈现出或含蓄典雅或庄重华丽的中国文化。这种突破性的创新,一下子就把观众抓住了,甚至吸引了不少老观众慕名而来。

  那次改编反响热烈,但也有一些争议。业内前辈鼓励说,新作品不一定完美,年轻人要传承和创新两条腿走路。一个是传承,面对书场里的老观众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把最原汁原味的艺术奉献给他们;面对不懂评弹程式的观众,应该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包括流行文化元素),用新的方式去呈现。那次成功的尝试让我意识到,评弹要争取新观众,创新是必由之路。

  如果说之前的创新,是为了适应演出市场而被迫做出的一些改变,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政策的激励下,评弹艺术则开始了更加积极的创新。2016年,十三月公司旗下音乐厂牌“新乐府”找到我,希望一起合作将评弹与爵士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起初,我有所顾虑。可如果固守传统的评弹表演和传播方式,受众就会局限在老观众中,最终我决定积极拥抱变化。

  评弹是一种自由的音乐,这一点和爵士有共通之处,西方爵士和东方评弹在自由、即兴的节拍中不谋而合。“新乐府”改编了《道情》《书房夜读》《莺莺操琴》等经典曲目,评弹和乐队碰撞,不仅乐器更加丰富,乐队的演奏也把评弹角色丰富的感情进一步烘托出来,给自弹自唱的评弹带来不同的味道。传承和传播同样重要。评弹和爵士合作的唱片《腔调》发行之后,通过现代传播方式,评弹吸引了很多吴方言区域之外的观众,也收获了很多年轻的粉丝,接到全国不少大学的演出邀请。

  “新乐府”之后,我又尝试了新爵士评弹,“新乐府”关注偏向舒缓和抒情的作品,新爵士则希望表现一些评弹过去没尝试过的明快的评弹作品。2017年,我在“天地世界音乐节”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喜爱,我自己也觉得收获很大。

  在评弹音乐创新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我把评弹艺术中最重要的“说”也加入创新规划之中,希望把评弹的吴方言特色放进去,让评弹的形式更加完满,《高博文说繁花》就是这样的尝试。不同于传统评弹的一般程式,《高博文说繁花》打破了两个演员一坐到底的形式,五个演员在舞台上有说有唱也有演,既是说书人,也是剧中角色。

  在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上,《高博文说繁花》跟传统演出也有所不同,我们的演出来到了思南公馆、上海大世界、上海新天地等时尚地标,自2016年登上舞台到现在,一直盛演不衰。其中,在上海大剧院,五个演员连演七场,台上五个演员说、唱、演,样样精彩,台下观众反应热烈,演出现场生气勃勃。看到身边的年轻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坐在台下的一位曾经对评弹创新持怀疑态度的老观众对我说:“虽然我觉得没有听传统书过瘾,但你探索创新的方向我是支持的。”

  (作者:高博文,系上海评弹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为评弹“魏、沈、薛”流派传承人,近年来在评弹音乐和表演程式上大胆创新,推出了一系列评弹新作品,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

高博文:为传统评弹注入时尚基因

[责编:王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