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安全:新能源汽车的赛点
10月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事故报告的补充通知》,进一步对新能源汽车事故报告进行规范。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高度重视,源自新能源车辆自燃事件接二连三的出现,不仅把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也对新能源产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新能源汽车当真就这么不安全吗?
截至2018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61万辆。自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共发生了59起。其中,新能源乘用车起火33起,新能源商用车起火26起。
虽说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对比传统燃油车起火事故发生概率而言,新能源汽车起火率并不算高。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也能了解一下这个概率。国家863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曾经就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为何特别关注的问题,这样理解,因为消费者更了解燃油车的构造,对燃油车的自燃的可控性比较熟悉,但在面对电动汽车的安全可控性面前,却还处于知识“黑洞”状态。可以说,新能源汽车起火(自燃)被无形中“妖魔化”了。
电池热失控,动力电池安全的绊脚石
虽然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并不算高,但依旧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予以重视。对于起火原因,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敬忠就曾分析过,排在首位的是车辆充电过充引发的自燃。王子冬主任也曾说过,现在很多电池在充电时会出现问题,对电池的安全管控至关重要。而对电池的安全管控中,电池的热管理又是重中之重。
目前,市面上很多电动车为满足补贴需求,片面追求高能量密度、高续航,有的厂家甚至削减动力电池中的隔膜厚度,给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造成热失控的现象。资料显示,总体上看我国现阶段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安全性认识依旧存在不足,其中产品设计的安全性累积并不充分。
电池热失控的解决方案
江淮新能源早在2007年就从事新能源研究,在电池、电机、电控、驱动、能量回收、制动耦合等方面成绩斐然,是国内少数真正掌握新能源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之一。我们来看看在解决电池热失控方面江淮新能源给出的方案。江淮新能源关注电池热失控现象,更看重产品设计中的安全性积累,经过三年1700次的模拟热失控实验开发,在国内率先取得突破。从电芯、简易模块、多串模组、电池包、整车五个层次,强制触发单体热失控,实现电池包不爆炸、不起火。
此外,为了进一步保护电池包的安全、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江淮新能源还自主迭代研发智能液冷恒温技术,该技术国际上媲美特拉斯,在国内也是处于领先水平。可保证严寒或酷暑的极端温度下,使电池的工作温度在10~35度之间,避免电池受到户外温度的影响。与此同时,低温充电保温技术还可使车辆充满电后电池仍能保持在适宜工作的温度。结合先进的液冷恒温技术有利于科学地对电池包进行热管理,进一步杜绝电池风险。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保证极端工况下的使用安全,江淮新能源进行了654辆车队试验,耐久性可靠实验里程累计达4300万公里,电池安全实验共计4900次,以及多达5600项的功能和性能测试。
除了对动力电池需要积累充足的安全性,对整车行驶安全性积累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江淮新能源开展历时数月跑遍祖国大江南北的“万里公测”活动,进行整车安全性测试并把结果向大家公开。目前经过两季的测试,参加公测的iEV6E和iEVS4车型经过高强度耐久、高温、高湿、涉水等极限行驶测试,为整车安全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次验证了江淮新能源“安全可靠,值得信赖”产品口碑。
扬长避短,电池材料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