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吉利与威马干仗,背后是造车新势力的技术焦虑

2019-09-21 06:44栏目:汽车

吉利一纸状书,将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告上法庭,索赔金额高达21亿元人民币。

尽管双方低调地选择了不公开审理,但是,这桩国内知识产权界诉讼金额最大的商业纠纷案,很难不引起“吃瓜群众”的注意。巨额索赔是一方面,双方的身份也很值得关注。

传统车企的“山寨”风波,到造车新势力的“知识产权”纠纷

吉利汽车,国内自主车企第一梯队的佼佼者,2018年累计销量超150万辆,排在车企销量排行榜第四。吉利旗下博越、帝豪、远景等系列车型是不少消费者的购车首选,面对中高端用户的领克品牌也做得风生水起。而威马,虽然在品牌影响力方面不如吉利,但也是造车新势力中红得发紫的“人物”,今年以来交付量位列造车新势力第一,旗下主销车型威马EX5今年前8月的累计销量超过了1.1万辆。

双方都是汽车行业中的领头羊,又分别代表着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这场纠纷本身就有诸多看点。

吉利与威马干仗,背后是造车新势力的技术焦虑症发作

吉利与威马干仗,背后是造车新势力的技术焦虑症发作

据买车君了解,吉利汽车以侵害商业秘密为由,将威马汽车的四家公司(威马汽车科技集团、威马智慧出行科技、威马汽车制造温州公司、威马新能源汽车销售公司)告上法庭。此次双方争议车型是在吉利GX7与威马EX5。值得一提的是,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兼COO侯海靖,曾为吉利集团副总裁,负责GX7以及远景SUV等车型的研发。另外,吉利还将多名原吉利员工也一并告上法庭。

双方的孰是孰非自有公正的判决,但从有关专家的评论来看,吉利索赔的21亿元人民币似乎很难实现。鉴于取证难度较大,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中原告胜诉率较低,吉利也未必能赢得这场硬仗。不过,正在进行D轮融资的威马汽车或将受影响而减缓融资速度。

吉利与威马干仗,背后是造车新势力的技术焦虑症发作

事实上,汽车行业中车企间的博弈从未停止过。但以往更多是在车型被逆向研发,车型外观内饰设计被抄袭等方面。“山寨”这个词前几年属于车圈热议话题,但近年来,车企们都下了很大功夫的在研发设计上,自主品牌的原创设计越来越多,也就渐渐地撕掉了“山寨”这一标签。

造车新势力底子弱,为何敢叫嚣颠覆传统?

在吉利与威马这场对决中,威马存在着先天不足。作为造车新势力,威马也好,蔚来也罢,还有小鹏、前途等新贵,时常被公众质疑其技术的先进性、成熟度和可靠性。毕竟造车是一个门槛较高的行业,传统车企多年来累积的造车经验不是造车新势力三五年就能取代的。

造车技术,是任何一家车企赖以生存的基本。不管你是定位于移动出行公司还是互联网造车公司,都需要扎实的造车技术。新崛起的造车新势力也非常明白这一点,因此到传统车企“挖人/挖技术”是秘而不宣的做法,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条捷径。

吉利与威马干仗,背后是造车新势力的技术焦虑症发作

不仅如此,早期的造车新企业也是他们瞄准的对象。不久前,特斯拉起诉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感知项目负责人曹光植,称其窃取了与特斯拉 Autopilot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功能相关的源代码,并将关键机密信息转移至小鹏。

吉利与威马干仗,背后是造车新势力的技术焦虑症发作

无独有偶,谷歌旗下无人驾驶公司Waymo也曾将Uber告上法庭,指控其通过收购谷歌离职工程师的无人驾驶公司Otto,盗窃其无人驾驶技术。还有百度起诉景弛汽车,法拉第未来起诉前高管Stefan和前CTO UlrichKranz以及其创办的Evelozcity等……造车新势力的“技术焦虑症”,暴露了更多的技术短板。

吉利与威马干仗,背后是造车新势力的技术焦虑症发作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下一次汽车革命的关键就在于自动驾驶。掌握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就等于有了下一个汽车时代的入门券,才不至于被踢出局。但自动驾驶的研发并不容易,“窃取”核心技术的事件频发,说明造车新势力们“焦虑症”越来越严重,自身技术不足以使其生存下去。买车君认为,只有形成良性循环,汽车业才能继续在制造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劣币驱逐良币,“山寨”成风,窃取商业机密,并不能帮助行业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吉利与威马干仗,背后是造车新势力的技术焦虑症发作

汽车业的“寒冬”尚未过去,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都在这场生存竞赛中备受煎熬。谁的抗压能力更强,基本上取决于“底子”多厚,毫无疑问,传统车企的体系力更胜一筹。造车新势力的创新性无可置疑,但能否生存下去仍要打一个大大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