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汽车维修信息公开督查通报 哪家车企被点名?
8月16日,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中心(以下简称公开中心)发布了《关于2018年度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专项督查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本报独家获取的信息显示,2018年共选取了30家企业共计120个车型进行了实地督查,总体情况比往年有大幅提高,但仍有2家企业的少数车型没有做到位。
备案制是信息公开的核心
汽修行业信息不透明,核心维修技术掌握在汽车厂家手里,终端市场得不到第一手资料,这些问题多年来困扰着我国汽车维修行业,进而影响到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各界的呼吁下,2016年1月1日,《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随后,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要求,交通运输部修订并重新公布了《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9年第20号)(以下简称《规定》),自2019年6月21日起施行。
新版《规定》较之以往的政策在9个重点方面有较大修改。其中,“经营许可”修改为“经营备案”,即对维修企业的事前“许可”变为事后“备案”,这是新规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
除了最核心的备案制外,新版《规定》其他修改还有:对各类维修企业的业务范围进行了调整;对经营主体的规定更详细;简化了维修连锁企业扩张的条件;对于汽车维修技术信息的公开从“有义务”变为强制执行;要求维修企业必须更加重视环保规定;更加重视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建立和管理;将黑名单制度纳入机动车维修管理体系;降低了对机动车维修经营违规的处罚力度。
此外,新《规定》特别作出规定,按照“老企业,老办法,新企业,新办法”的原则,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仍在有效期内的经营者,当前无需进行备案;有效期到期后,应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到所在地县级管理机构备案。
2家企业存在4方面问题被通报
颁布《规定》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维修信息公开工作。加强督查才能确保《规定》要求的各项内容落到实处。2018年维修信息公开情况如何?
根据《通报》,2018年度,公开中心选取了30家汽车生产企业,120个车型进行了实地督查,其中M1类车型84个,M2类车型1个,M3类车型8个,N1类车型4个,N2类车型4个,N3类车型19个,纯电动车18个。
此次专项督查重点集中在督查对象的制度建设、备案更新、系统(平台)功能、公开内容四个方面。从督查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做得较好,但仍有2家企业存在整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情况而被通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发动机、离合器、转向系统等部分总成及零部件的拆装方法、技术规范及图示说明、零部件检测方法及鉴别判断信息存在不全或缺少;
缺少ABS等部分电控系统故障代码表、代码定义、故障诊断及排除的方法、步骤和关键参数;
排气后处理系统关键部件型号、生产厂家无法与车型对应;
缺少部分零部件商标信息。
对于2家仍然存在问题的企业,公开中心要求其在2019年9月10前完成整改,并且希望各汽车企业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强化认识,牢固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想。
问题较2017年大幅改善
事实上,此次督查结果仅有2家企业整改后仍有问题,相比于去年有了大幅改善。2017年,公开中心同样检查了30家企业,涉及108个车型,包括特斯拉、一汽丰田、上汽通用、长安标致雪铁龙、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等在内的14家车企存在问题并且在规定时间内整改不到位,暴露出226个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4个方面:
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信息公开和备案不及时,部分车型未按期公开技术信息,车型销量、联系人等信息未及时更新;
信息公开平台功能性能不健全,用户注册流程繁琐,信息索引查询、在线支付不便利;
信息公开内容质量不高,存在技术资料简单堆砌,车型维修手册、零部件目录等技术资料公开内容不完整不彻底,维修指导性不足等。
两相对比可以看出,今年的督查出现问题的企业有所减少,并且暴露出的问题不再集中在公开制度的建设方面,而在公开信息的内容方面。这表明大多数汽车企业和被督查企业已经在高度重视维修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信息公开有利于保障车辆运行安全和环保达标
据公安部统计,2018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172万辆,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27亿辆,其中汽车2.4亿辆,小型载客汽车首次突破2亿辆。如此庞大的保有量催生出万亿级的售后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