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找到你︰無名烈士終有名
終于找到你︰無名烈士終有名
■中國國防報記者 周玉婷 王少亭
前 言
金秋九月,遼寧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里舉辦了一次特殊的認親儀式︰6名歸國的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身份得到確認,他們與親人時隔近70年後終于“團聚”。
在儀式現場,82歲的陳虎山帶著家人在英名牆上尋找著陳曾吉的名字。在這面環形的英名牆上,刻有19萬多抗美援朝烈士的姓名。看著大哥的名字,陳虎山淚水在眼眶里打轉︰“大哥,我盼了70多年,你終于回來了!國家沒有忘了你,我們終于團圓了……”
自革命戰爭年代以來,先後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大多數沒有留下姓名。截止2018年9月,有姓名可考、已列入各級政府編纂的烈士英名錄中的,僅有193萬人左右。
英雄走時,雖然無名,英雄身後,不該寂寞。這些年,從國家到地方政府、從團體到個人,開展了一系列“核實烈士身份、帶烈士回家”活動。尊崇烈士、祭奠烈士,逐漸成為人民心底崇高、聖潔、溫情的記憶!
科技,開啟認證新希望
山西省萬榮縣榮河烈士陵園的32座墓碑上,都只鐫刻著“解放榮河烈士”6個大字,而具體的烈士信息,無從考察。
陵園義務守陵人、老黨員樊晉寶經多方打听,得知當年的官兵不少來自山西省陽城、高平、翼城等地,還有部分來自山東等省。他和村里幾位老黨員組成志願小組,開始自費尋找烈士家人,搶救搜集烈士資料。
樊晉寶說,“一定要讓後輩人祭奠烈士時,能夠知道烈士的英名。”
尋找烈士家人、搜集烈士資料,是核實無名烈士的主要方法。但因年代較久、資料不全,這項工作的難度很大,認證較困難。
2014年,第一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後不久,民政部啟動了烈士遺骸DNA檢測及數據庫建設工作,為無名烈士認證工作帶來科技福音。2015年1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擔負了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DNA數據庫建設任務,2018年7月,該研究院王升啟團隊首次通過DNA比對開展志願軍烈士身份鑒定。
他們使用新一代測序技術,建立多類型、多位點的遺傳標記比對方法,綜合烈士遺物、名字印章、檔案資料等線索,在599名烈士中,最終成功確認了6位烈士的身份。9月29日,退役軍人事務部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認親儀式,這6名志願軍烈士正式確認身份,與親人“團聚”。
近日,國內首個志願軍烈士DNA數據庫在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建成。退役軍人事務部工作人員介紹,用科技手段確定烈士身份和親屬情況,是褒揚紀念工作的一個新領域、新突破,也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
回家,致以最高的榮光
4月3日,第六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舉行,簽署交接書、確認志願軍烈士遺骸、移交相關遺物,簡短祭奠儀式後,禮兵護送10名烈士遺骸登上專機,踏上歸國行程。
青山埋忠骨,異國有忠魂。資料顯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志願軍將士,除少數團級以上干部和著名戰斗英雄遺體安葬在沈陽、丹東等城市的烈士陵園外,大部分犧牲者仍安葬在朝鮮或散葬在韓國。
“中國有句古話,叫落葉歸根。從2014年起至今我國一共迎回了599位烈士遺骸,在2015年我有幸參加交接任務,我與戰友們都倍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專機飛行員趙迎坤說。對儀式的準備細節,他印象深刻︰機務官兵花了足足3天時間,把飛機上下打掃一遍。還根據棺槨尺寸,用最好的不�鋼制作固定支架,內貼防緩沖膠皮,防止飛行顛簸踫撞。同時,還準備了兩大箱毛毯,蓋在烈士棺槨上,因為高空飛行機艙溫度低,蓋毛毯可以讓烈士們回家“暖和”些。
“我從新聞中得知志願軍遺骸回國的消息後,激動得好幾個晚上都沒睡好覺,60多年了,我的戰友們終于回家了。”一位志願軍老兵說,“與壯烈犧牲、留在異國他鄉的戰友比,我是幸運的。現在他們回家了,我終于可以去志願軍烈士紀念園,跟他們說說埋藏了60多年的心里話了。”
同一時刻,退役軍人事務部聯合多家中央級媒體發起了“尋找英雄”活動,為自2014年遷回沈陽安葬的599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尋找親屬。數以億計觀眾通過媒體報道,共同感悟烈士榮光。
消息發出後不久,一條條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陸續傳來,河南省濟源市找到了周少武烈士的親屬線索。烈士後人周波和姐姐周金霞抱著大爺爺周少武“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淚眼模糊︰“我們生在和平年代的這一輩,永遠懷念他。”這件事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一位退役軍人苗濤說︰“戰友們都很關注這件事,周少武烈士是我們的英雄前輩,我們一定會去祭拜他的英靈,烈士永垂不朽!”
尋找,不漏掉一個烈士
退役軍人事務部發起“尋找英雄”活動後,除黨政機關、社會團體積極響應外,許多普通群眾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