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鬆是城市回饋給社會的最好禮物
“馬拉鬆應該是城市回饋給社會的最好禮物。”在2020年無錫馬拉鬆新聞發布會上,無錫匯跑賽事總經理李長征的一句話令人眼前一亮。從2014年重整旗鼓以來,無錫馬拉鬆(以下簡稱“錫馬”)用6年的時間打成長為一場高顏值、高品質、高口碑的優質賽事。用李長征的話來說:“現在的錫馬超乎了我當時進入跑步行業時的想象。”
“這些都是逼出來的”
在進入跑步行業之前,李長征在北京經營著自己的酒樓。作為一個跑步愛好者,每年北京馬拉鬆賽之前,李長征總要招呼一幫跑友盡盡地主之誼。“大家就說‘老李你這麼喜歡馬拉鬆,咱自己干個馬拉鬆行不行?’我說這事我沒干過,不知道行不行。”雖然只是朋友之間的寒暄,但在李長征的心裡埋下了“自己辦馬拉鬆”的種子。作為商人的李長征,在自己跑步的過程中敏銳的發現了跑步參與人群在逐年擴大,跑步市場存在巨大空間,於是匯跑賽事公司應運而生。對於踏足賽事運營,李長征說:“當時完全是個憑感覺的事兒。”
“我2013年10月來到無錫,跟政府談了兩個多月,終於把錫馬接過來了。”李長征回憶道,“我覺得我們當時和政府的合作是一個全新的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完全市場化方向,都要靠我們自己去掙。”而在馬拉鬆市場剛剛呈現出上升趨勢的2014年,不靠政府補貼舉辦一場馬拉鬆賽事近乎於天方夜譚。李長征也沒能創造奇跡,2014年錫馬整體收入僅為100多萬元,而在賽事成本上則投入了600多萬。“2014年、2015年公司是巨虧狀態,壓力特別大,而且做賽事又特別辛苦,我當時真想卷鋪蓋回北京。”回想到賽事初創時的窘境,李長征露出一臉苦笑,“既然跟政府有約定,那隻能自己拼命想辦法,拼命做創新。”憑借市場化運作和不斷的推陳出新,2017年錫馬實現盈利。李長征說:“這些都是逼出來的,但現在想起來心裡特別欣慰。我覺得賽事市場化是必須的。企業如果沒有造血能力,怎麼能長期維持。我如果不賺錢,憑什麼去堅持?我總不能把房子賣了辦比賽吧?”
“馬拉鬆賽事必須差異化發展”
從2015年開始,中國馬拉鬆賽事呈現出井噴式發展,每年舉辦的賽事數量成倍上漲,馬拉鬆賽事是否過多的聲音也不絕於耳。李長征說:“我覺得這個事情要這麼理解。同質化賽事過多,那就是多。如果賽事各有差異,那就是不多。我覺得辦馬拉鬆賽事定位很重要,是定位成全民參與的城市活動,還是定位成國際化、標准化的大型賽事,這對賽事的成長有很大的區別。”
在李長征看來,不僅賽事定位需要有差異,一場賽事中對不同水平的跑者同樣需要差異化服務。“錫馬這幾年的賽道補給有肯德基的蛋撻,我們要求前面的跑者跑過去,蛋撻才能拿出來。高水平的跑者追求速度,后面重在參與的跑者感受一下吃喝玩樂,安全完賽就好。”除了補給之外,錫馬賽前短信也會根據跑者水平的高低,發送不同的內容。也正是這樣差異化、精准化的服務,錫馬在跑者圈中積累了良好的口碑。
“國內馬拉鬆賽事發展應該把賽事進行區分,面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定位。我們賽事運營者,從你干第一天開始就應該搞清楚我們的馬拉鬆到底要怎麼樣?是要走專業化道路,還是走大眾娛樂化的道路,想好了就別改,這樣到最后都能干成。”
“馬拉鬆是城市給社會的禮物”
從2017年開始,錫馬升級為全馬賽事的消息不絕於耳,但時至今日,錫馬依然保持了迷你、半程、全程的多項目模式。李長征說:“作為錫馬來說,不光承擔著吸引外地跑者的任務,同時也承擔著培養本地跑者的責任。所以我們的迷你、半程項目就是針對初級跑者,給他們一個進階的機會。”錫馬的堅持也得到了回報,2014年錫馬本土選手報名人數還不到1000人,但是到了2016年,這個數字就突破了20000人,每到傍晚,太湖邊上跑步的身影越來越多。“馬拉鬆賽不能光在外邊揚名,反過來要反哺城市、激勵城市,讓全民都能夠鍛煉起來,其實馬拉鬆就應該是這樣。”
明年3月,匯跑投資的錫馬體驗中心就將正式開門迎客。面向公眾免費開放。李長征說:“我們現在每年從利潤中拿出一部分,作為無錫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我們不能用‘在這賺一筆錢然后跑了’這種邏輯。城市給了我們機會,我們也要給城市實實在在的做一些東西。”
在2020錫馬發布會現場,李長征像掏禮物一樣帶來了一個接一個的驚喜,而2020年錫馬的獎牌則是眾多驚喜中最絢麗的一顆彩蛋。明年錫馬的獎牌將八音盒融入其中,轉動搖把,一首優美的《太湖美》讓人對錫馬的回憶歷久彌新,看似簡單的一個設計,李長征和他的團隊整整折騰了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