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史诗是怎样炼成的
奋斗的史诗是怎样炼成的
——主创团队和演员揭秘《奋斗吧 中华儿女》排演始末
光明日报记者 刘江伟
9月29日晚,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落幕,激昂的音乐在人民大会堂久久回荡。
从早期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到开国大典的经典画面,从歌舞《春天的故事》到诗朗诵《致敬人民》,声光电交织成的舞台上,铺展出一幅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中国画卷。
“史诗般的历史必须用史诗的作品来诠释,创作音乐史诗历来是中国文艺的传统。”总撰稿朱海很早就盘算着,“目前已经有《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三部音乐史诗。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也要制作一部史诗,向伟大的祖国致敬”。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98年历史,近4000名演员,成百个日日夜夜,浓缩为短短两小时的文艺演出。一部奋斗史诗的背后,是一群人的奋斗故事。
从大文化、大情感中提炼出一个大舞台的主题
“马不停蹄!”朱海见到记者时脱口而出。近两年来,朱海和他的团队的工作状态,除了忙,还是忙。
去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甫一结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文艺晚会就被提上日程。
两场晚会时间相差很短,如何做出新意,成为主创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不是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挑战。”朱海和他的团队一次次学习,一次次争论。写好文案,又一次次推翻。“我们必须从大文化、大情感中提炼出一个大舞台的主题。”
最开始的一版方案,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写起,后来几经讨论还是被推翻了,“如果这样的话,不足以展现新中国壮阔的历史,不足以展现共产党的初心源泉。”朱海心想,如果从1921年开始写,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正好马上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史诗也是向中国第一个百年致敬”。
历史跨度解决了,主题又该怎么定?有人提出用“奋斗”。奋斗成就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伟大的新中国同样需要不懈奋斗。主创团队一拍即合。“概括一部史诗的精神,抒发一个民族的大国豪情和壮志凌云,没有比奋斗这个词更合适。”朱海说。
《奋斗吧 中国儿女》分为四个部分,“浴血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和“奋斗吧 中华儿女”,“奋斗”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好多好听的歌,那是奋斗者的心声;好多好看的舞蹈,那都是奋斗者的形象;晚会千变万化的背景视频,那是奋斗者的足迹。”朱海说得很轻松,其实他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创作过程。
不见舞台,不见演员,刚写稿时,朱海就靠闭目想象。当时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他要想着演员穿短袖是什么情形。“业内有句话叫‘起于文字,灭于文字’。刚开始会把所有文字都堆起来,后来再不断消灭文字。”文字变成了歌声,文字变成了音乐,文字变成了舞蹈,文字变成了串联词,文字变成了所有激动人心的场面。“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变化是看得见和听得见的,不是我们主观认为的。”
有次去山东沂蒙山采风,朱海坐在红嫂雕塑前,久久没有离去。他当时想,如果红嫂还健在,一定要把她请到人民大会堂,来看这场演出。“我觉得红嫂看完,会认为她以前的梦想,在新时代都实现了。”朱海说得很笃定。
每一个细节都是真的,没有一个音符是假的
“真演真唱真奏真拉”,是主创团队对这场晚会的定位;“每一个细节都是真的,没有一个音符是假的”,是主创团队对每个演员的要求。
音乐总监舒楠把这次晚会比作文艺界的一次大考,“大考涉及各个部门,服装、化妆、道具、词曲创作、编曲、乐队,我们要把最精华的部分呈现出来,谁有真本事谁来”。
华美绽放的背后,是成千上万次的磨合。很多歌手长期用伴奏带演唱,面对庞大的交响乐团,竟不知如何开口。舒楠就曾批评过一个歌手,唱自己的歌,竟然跟不上。
歌手也是一肚子苦水。“他离交响乐团非常远,并且开口唱第一句,就有一千名舞蹈演员同时涌向舞台,脚步声完全盖住了乐队声。”舒楠后来才明白歌手的苦衷。理解归理解,歌手还要通过不断地排练和磨合,把歌曲诠释好,这没有商量的余地。
第四篇章音乐指挥李心草也有“满腹牢骚”。合唱队有400多人,交响乐团乐手数量也很庞大,如何做到整齐划一?李心草至今想想头都大。“人民大会堂里,合唱队离乐队比较远,当伴奏从乐团传到合唱队,中间是有时间差的,合唱总会滞后,再加上音乐快慢轻响不一样,想做统一调整也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