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稳健前行】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之路(2)
采取了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工业化战略,注重因应发展需求变化推动产业协调发展。我国在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的计划经济时代就十分重视基础工业的发展。就短期而言,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不完全符合当时的比较优势;但是从长远来看,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基础工业,为后续的工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1952-1978年,我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35.5%提高到56.9%,最高时达到66.6%。重工业的发展增强了生产资料的自给能力,使工业资本积累加快,反过来推动了工业产出的快速增长。
在工业基础初步建立后,我国更加重视不同产业的协调发展。上世纪80年代,工业部门内增长最快的是为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服务的纺织、家电、建材、化工等轻工业。到90年代初期,我国消费品严重短缺的状况已明显改观,而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则又变得突出起来。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方面因应解决能源、原材料等瓶颈制约的需要,一方面受国内居民对住房、汽车等耐用品需求快速增长的拉动,以石油化工、机械、汽车制造等为主的重工业发展加快,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在2007年上升到70%左右。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产业结构最完整、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并在信息技术、先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加速推进。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来看,总体上已经从初期阶段快速发展到工业化后期阶段,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制造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一位,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有效支撑了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重视企业能力建设,依靠政策支持和体制改革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1949年之前,我国的民族资本发展了大半个世纪,但始终没有缩小与外国资本的差距,在国内产业中的比重反而不断缩小。新中国成立后,为在资本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发展,我国通过建立公有制来最大程度地集中资源、发挥规模优势。到1958年,我国已建立起了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结构。通过统筹调动资源,我国以比其他国家快得多的速度建立起了一批能够支撑现代化发展的工业企业。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还大力发展了集体企业、社队企业,在体制和资源上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到1978年,集体企业数量达到26.5万个,占我国企业总数的76%,集体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2.3%。
改革开放后,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实行了稳健、务实的所有制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乡镇企业为主力的集体经济比重快速提高,到1996年达到39.4%。非公有制经济占工业的比重也从不到1%增长到1994年的24.9%。从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对国有企业实行了“抓大放小”的调整,159万家乡镇企业中有20万家转制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139万家转制为个体私营企业。如今,不少由乡镇企业转制而成的企业成长为我国的龙头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持续增加,到今天与美国不相上下。
重视自主科技能力的发展,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经济基础不断调整科技战略和发展路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就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实现“四化”目标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国家组织编制了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了科技人才培育体系,在农业、地质、生物科学、核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成果,并培养出大批科技人才。
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中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领导实施了若干重大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和攻关项目。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增长,科技实力大幅跃升。2018年,我国研发总支出达到1.97万亿元,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18%,超过欧盟的平均水平。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和被引次数稳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测、高速铁路、5G等领域取得一批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8%,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1万家,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顶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