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发展能力短板 景古村强技术扶产业对症施策(2)
贫困户赵改霞在外打过工,见过世面,她最先动了心。“反正肥料免费用,先试一年。”科技特派员手把手教,从露天到覆膜,化肥改专用肥,治虫用上生物技术,一年下来尝到了甜头:“同样种当归,别人收1000斤,俺收2000斤,别人家长3厘米,俺的能大一倍,商贩抢着要,一亩纯赚6000块。”
赵改霞成了科技示范户,一家人靠10亩药材脱了贫,讲起技术头头是道:种好当归,地块要选对;倒茬得3年,种前先整地,一定深松到25厘米以上……不管谁家有问题,打个电话她就到。
庄户人家户看户,相互学、比着干。张惠成也动心了,前年春天,拿出5亩地来种当归。“收入不孬,技术也不难么,今年又一气种下10亩。”老张乐呵呵地说,“咱也成‘明白人’了。”
村里组建合作社,带着贫困户一起干。大学生村官张小林,牵头成立县里第一家农民科技合作社,驯化培育羊肚菌。山沟里的大棚一字排开,盖着一层黑色的遮阳网,棚内一朵朵羊肚菌已破土而出,“看着简单,其中有很多门道。”张小林说,几年摸索,小山村建起实验室,菌种三级扩繁全能做,“一斤羊肚菌少则五六百元,高的能卖上千元。”33名贫困户在基地跟着学,干得带劲,今年9户人试种起了羊肚菌。
农技推广一张网全覆盖,让新技术“看得见、摸得着”。拿到科技明白纸,52岁的贫困户黄桂英竖起大拇指:“这个技术挂图好,咱不识字也能懂,照着图干就行。遇到虫害,就揪片叶子问技术员,立马门儿清。”
几年下来,景古村培育科技示范户106户247人,许多贫困户成了技术“明白人”。15项实用技术推广到田间,村里发展中药材1070亩,其中膜侧当归300多亩,黄土坡长出了一座座“绿色银行”。
钱袋子怎样鼓?
造就更多增收饭碗,村民变“三薪”农民
科技让景古村长出新产业。王连海又在思索,如何让产业发展更稳,让贫困户增收门路更多。
政策一暖凤回巢。能人赵文辉回村建起扶贫车间,一个车间“一石三鸟”:原料变成切片,附加值提高两倍;稳住市场,村民种出的药材不愁卖;还能吸纳46名贫困户就近打工。
33岁的陈淑换在扶贫车间上班,她很满意这份营生:“乡亲们一起干活开心,累了唱首‘花儿’,谁家有事能互相照应,家门口干活,不耽误照看孩子、老人。”如今,她成了一名熟练工,分拣、机洗工作全拿得下,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这个贫困家庭缓过劲儿来。
打出品牌提效益。村民线维昱牵头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办起网店,注册了商标,“我们收购的药材绝对不能打药,绿色产品才能卖上好价。”合作社带动产业升级,绿色种植技术也逐步推广开来。
让留守妇女在家有钱赚。贫困户张秀英通过掐丝珐琅培训,成了手艺人。在她家桌上,摆满了惟妙惟肖的各种工艺品,“这是个细心活儿,巴掌大的一块画要耗一天时间,计件给工钱。”以前光靠种田,日子紧巴巴,现在有了手艺,日子宽松了。
缺劳力的家庭也没有落下,光伏扶贫让贫困户有了入股分红。“不浇水、不施肥,阳光就能钻进钱袋,怎能不高兴?”贫困户张小平刚领到2000元分红款,对扶贫政策连连叫好。
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成了脱贫的“铁杆庄稼”。村民白晓鹏过去在县城周边做小工,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全家生活拮据。县里组织免费培训后,他拿到了初级电焊工职业资格证书,去拉萨开了电焊铺,一年收入10多万元,“家里土坯房翻修成小二楼,日子越过越好。”5年来,全村500多人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实现了更稳定、更高收入的就业。
科技扶贫打出组合拳,有了种地、务工、入股分红等增收门路,景古村贫困户不再单靠土里刨食,变身“三薪”农民。村里的脱贫账也越来越清晰:剩下的52户贫困户,产业脱贫28户,就业脱贫20户,还有4户政策兜底,今年实现全部脱贫。
“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但和外面比差距还不小。”王连海说起村里的发展很冷静,中药材产业才刚起步,合作社规模也不大,发展电商缺人才,要补的短板还有很多,“但越来越多的人学到了本事,挺直了腰板,相信好日子肯定不远啦!”(本报记者 赵永平 冯 华 寇江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