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游戲爛尾觀眾恨不得給主創寄刀片
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兩部現象級的美劇先后迎來了大結局。先走一步的《生活大爆炸》,讓觀眾窩在沙發裡又哭又笑,直呼“完美”。晚了3天走向終結的《權力的游戲》,則讓觀眾恨不得給主創寄刀片。
一項來自美國的數據顯示,有數千萬美國人,可能會為了看《權力的游戲》大結局而影響工作:“580萬人打算在播出當晚請假,1070萬人可能在大結局播出次日曠工,企業因此遭受的損失可能高達33億美元。”
對許多美劇的觀眾來說,陪伴自己多年的劇集迎來大結局,堪比青春時代的終結。2004年情景喜劇《老友記》大結局時,紐約時代廣場甚至專門設立了投影大銀幕,露天放映最后一集。
然而大多數時候,劇集的結局並不總是像《生活大爆炸》和《老友記》那樣讓人滿意。常看美劇的人或許早就發現了這件事——對神劇來說,爛尾才是常態。
尤其是那些攤子鋪得太大,伏筆埋得太多的劇集。開端越是宏大,線索越是復雜,最終讓人大失所望的幾率反而越高。
完美的大結局總有著相似的用心良苦,爛尾的大結局則各有各的緣故。《紙牌屋》的男主演曾經卷入性丑聞,最終拖累了整個劇,新任總統甚至被劇迷吐槽“在宮斗劇裡活不過三集”﹔《迷失》在結局時突然變成了鬼片,有人認定當年的好萊塢編劇罷工事件應該對此負責。
“這就是美劇的拍攝機制存在的問題。”一位“權游”粉絲在遭受大結局的打擊之后感慨。一部電影拍爛了,口碑下降,第二天進電影院的人就會減少。但正版美劇的觀眾或提前買了視頻網站的會員,或訂閱了付費頻道,劇集拍得再不盡如人意也沒法子退貨了。
主創已經賺到了錢,已經沒什麼有約束力的東西,能要求他們一直保持最用心的狀態,認真對待觀眾的期待了。
沒有多少影視劇創作者,能夠為了自己的作品無視一切外在干擾,但凡哪位做到了,就稱得上令人敬佩。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沒有資本,恐怕也不會有這麼多作者和作品出現。
資本的游戲就像“權力的游戲”,不能把玩家品德高尚當作唯一的指望。有一部分人堅信,“權游”的爛尾,是由於劇集的兩位主創將要被迪士尼公司請去拍攝《星球大戰》系列的新三部曲。於是對這兩人來說,《權游》成了一個需要趕緊脫手的買賣。畢竟,更加賺錢的合同可不等人。
除了資本以外,在影視劇的創作體系中,還有太多其他因素會對劇集的情節產生影響。
小說《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馬丁原本就是一個編劇,好萊塢的這一套讓他受夠了。他曾公開表示自己更樂意一個人寫書,作為作者時,他是唯一一個能對自己筆下的一切說了算的人。而在劇組當編劇時,如果想要不被其他人指手畫腳,他就必須在那個體系裡爬到更高的位置。
劇外因素導致爛尾實在司空見慣。《犯罪心理》的主演之一在片場跟主創打了一架,於是他的角色在劇集中被徹底拿掉了。這部歷經15年的長青劇,同樣將要在今年迎來大結局。
觀眾對此大多無可奈何,無助的他們隻能通過請願來表達不滿。截至“權游”大結局播出后,海外劇迷請求重拍最后一季的人數已經超過了130萬。國內的劇迷則在微博上發起了替編劇寫結局活動,粉絲們腦洞大開,設想著劇情應該有的走向,一些想法看著倒是比屏幕上演出來的那個靠譜。
誠然,劇集主創的水准與原作者有差距,喬治·馬丁創建了一個龐大的世界,但在第五季失去原作的支撐后,“權游”裡角色們的智商幾乎都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
《權力的游戲》第八季播出后,爛番茄新鮮度不斷下降
在9年的時光中逐漸成長起來的角色們,突然間被打回原形,一些角色開始做他們不大可能做的事,行為的背后卻又缺乏足夠的動機,就像是編劇逼著他們做的——事實上,就是編劇逼著他們做的。
在最后的6集當中,角色們匆匆奔行在去往下一個戲劇沖突的路上,沿途忽略在編劇看來不必要的細節,仿佛在說:來不及解釋了,大結局吧!
劇情邏輯不能自洽,人物行為缺乏動機——假如那些神劇一開始就是最后的樣子,它們一定不會擁有那麼多的粉絲。對觀眾來說,仿佛看到一個小學總考雙百的孩子上了中學突然開始不及格了,高考時直接交了白卷。
即使是最挑剔的觀眾也很難否認,最初的最初,《權力的游戲》是一部用心的劇集。一個故事曾經在劇迷群體中被津津樂道——當初劇集的兩位主創去找原作者馬丁,指望拿到拍攝權,馬丁問了他們對書中一個重要角色的身世有什麼看法,那個問題的答案在原著中至今仍未涉及。
那天,馬丁得到了一個滿意的回答。一部神劇因此開啟了它的拍攝旅程,年復一年打動無數觀眾,並在最后一個急轉彎,閃了觀眾的腰。
張渺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9年05月22日 06 版
(責編:黃艷、關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