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冻结的中信国安:2千亿资产付不起2亿,实质违约潮来袭(2)
中信国安集团通过全资持股子公司中信国安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上市公司中葡股份1.17亿股,占总股本的10.45%,目前冻结率为100%。并且,根据时代周报4月30日获知的最新消息,中信国安集团直接持有的387,473,586股中葡股份的股权,目前已被全部冻结。
简而言之,中信国安集团手中已经没有更多的股权筹码,通过质押上市公司股权换取资金这条路,现在已经走不通了。
事实上,当中信国安集团选择质押全部股权时,几乎就已预示着它的走投无路。因为公司控股股东累计质押股份数量占持股比例100%,也就意味着一旦股价下跌触及平仓线,控股股东将没有股票补充质押,其所持股份被强制平仓的风险将更大。
换言之,中信国安集团极有可能因此失去对三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但中信国安集团不惜如此,仍旧选择股权质押,只能说明其资金危机已到崩溃的临界点,明知不可为,却不得不为。
信用坍塌
资金危机的后遗症不止是债务实质性违约,更大的危机来自于失去投资者信任。
4月26日,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联合资信已将中信国安集团的主题登记有A下调到BBB,评级展望为负面。
评级下调对债务人企业来说,不是一件可等闲视之的小事。这表明投资者已失去对企业的信任,这将持续影响后续融资进程,进而让本就脆弱的资金链条,逐渐断裂。
况且这已经不是中信国安集团第一遭遇信用评级下调。近一个月时间内,中信国安集团的主体等级由AA-下调至A后,再次遭遇下调。每一次下调,都透支着投资人的信任预期。
信用评级越低,意味着金融机构借给企业的钱,顺利收回来的可能越小。所以,拥有高信用评级的公司或国家不容易受到投资方的青睐,也几乎没有啃根获得更优惠的贷款条件。比如说,当企业后续有贷款需求时,获得资金的难度更大,以及利率可能更高。
遭到下调评级的中信国安集团,此后便可能面对更严格的贷款条件。
由此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资本极有可能从中信国安集团撤出,甚至公司将要面对众多债权人组团追债的局面。前文提到的股份冻结便与此有关。
在中信国安集团债权人中,借款余额前五大金融机构包括工商银行(601398)99亿,建设银行(601939)80亿,农业银行(601288)66亿,国开行64亿,以及北京银行(601169)49亿。
一旦各大金融机构群起而攻之,在中信国安集团资产重组过程中抽贷断贷、起诉查封、强行平仓等,则中信国安集团的资金链将承受更大压力,甚至因此完全崩断。
2018年以来,多家金融机构不断压缩或提前兑付中信国安集团的表外资管业务,减少对中信国安集团的新增贷款业务和续贷。按照中信集团的说法,“中信国安集团面临很大流动性压力”。
债劫难逃
债务在中信国安集团是一个常见的词汇。
自2013年以来,中信国安集团的负债率一直在80%左右的高位运行。
此前时代周报(微信公众号ID:Timeweekly)获得的中信集团函件中,中信集团称2018年末,中信国安集团总资产2023亿,资产负债率78%。资产负债越高,说明企业通过借债筹资的资产越多,风险越大。
借来的钱去了哪里?答案是对外扩张。随着中信国安集团投资之处规模不断增长,对外部融资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
根据上海清算所公布财报信息,中信国安集团合并资产总额由2013年初的约822亿,猛增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2215亿,增长了约169%,接近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