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2020年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将达50%(2)

2019-04-05 09:10栏目:新闻

  绿色节地生态安葬,也体现在墓园建设上。目前,本市正在全面推进生态墓园建设,确立了“景观优先、先建公园后建墓园、建墓(地)不见墓(碑)”的生态墓园建设原则。生态墓园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传统殡葬文化完美融合,是集生态安葬、城市绿地、休闲健身、旅游踏青于一体的多功能墓园。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墓园能够提供自然葬、树葬、花葬、草坪葬、水景葬、景观石葬等多种生态葬式,每种葬式充分利用植被景观依势布局,错落有致,营造出“让生命回归自然”的意境。生态墓园绿化覆盖率达到90%,且植被品种丰富、园林景观优美,尤其是生态墓园不能设置墓碑,以消除人们对传统墓地的阴森印象,让生态墓园融入城市景观之中。

  目前,八宝山革命公墓北山已建成全市首个集休闲健身、旅游踏青、城市绿地、生态安葬于一体,为逝者提供植树葬、花丛葬、草坪葬、自然置石葬和立体葬等葬式的现代化城市景观型生态示范墓园。市民政局要求,到2020年底,有墓地的区都要建设一处生态墓园。

  现场

  骨灰撒海海上追思年内有望实现常态化

  3月31日上午,北京长青生命纪念园内的生态纪念广场上,哀乐低沉,数百名逝者家属手捧鲜花,在高耸的生态葬纪念碑前伫立。一年一度的生态葬公祭活动在这里举行。有的人眼含泪花,有的人注视着纪念碑,一侧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一个个名字。这些名字,曾经是鲜活的生命,他们逝去后,选择了用骨灰撒海和自然葬的形式回归自然。鲜花、悼词、纪念碑,表达的是对他们最崇高的敬意。2019只平安鸽放飞蓝天,在园子上空久久盘旋,为逝者祈福。

  逝者家属李勇力的父亲在2006年去世,当时选择了骨灰撒海。李勇力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父亲海葬后,他一直有三个愿望,第一个愿望是陆地祭奠,第二个愿望是海上祭奠,第三个愿望就是网上祭奠。

  2009年长青生命纪念园开始举办生态葬公祭活动,李勇力的第一个愿望已经实现。对于李勇力的另外两个愿望,八宝山礼仪公司副总经理王德东表示,骨灰撒海海上追思和网上祭奠年内有望实现常态化。据介绍,去年4月份,骨灰撒海专用船国宾9号在天津正式起航,为骨灰撒海海上纪念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未来在重大节日、逝者的生日、忌日、结婚纪念日等特殊的日子,将为家属安排常态化的海上纪念和追思活动。同时,“八宝山在线”已经开通,预计年内将完成网站的建设工作,实现网上祭奠。

  听到这个消息,李勇力非常激动。“我父亲去世的时候刚满70周岁,他主动选择了要把骨灰撒到海里,也是为了响应移风易俗的号召。这几个愿望我已经提了很多年了,如今都有可能实现了,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目前,以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为代表的节地生态葬式已成为北京市骨灰安葬的主流。本市骨灰海葬活动自1994年实施以来,迄今已顺利组织了485次,播撒骨灰21666份,服务逝者家属67887人次,仅2018年就组织骨灰撒海活动70批次,播撒骨灰2760份,参加活动家属11160人,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十三五”末,骨灰海葬量预计将达到北京市年火化总量的4%。

  就在4月2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省市民政部门联合主办的“2019年京津冀协同骨灰海葬首航活动”中,共有31份京津冀户籍的逝者骨灰入海。这是继去年11月冬季封海后今年举行的首场骨灰海撒,也是多年来京津冀三地首次举行的联合海撒。未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将深化殡葬领域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王德东说,渤海湾是天津属地的海域资源,骨灰海撒就是京津冀资源互补一种很好的方式。未来,海撒专用船只、码头、三地专用队伍也将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携手打造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新标杆。

  对话

  新技术与人文关怀有助于推广节地生态安葬

  对话人: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

  北青报:现在为什么要越来越多地提倡这种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李红兵:有句话叫先人不与子孙争地。绿色节地生态安葬这种选择,与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紧密相关。今年我们要编制北京市殡葬设施的专项规划,从某个角度来说,它也是殡葬服务的专项规划,就是先要确定殡葬服务的基本服务类型和服务模式,明确服务模式对于场地、土地的需求,这样的话才能在空间上明确它应有的比例。这也决定了今后将在这片土地上如何处理殡葬文化的问题。当这些内容形成了改革的举措、形成了法规之后,将会支持我们在土地的使用上,走向一个更为绿色的方向。

  北青报:近年来,北京市的殡葬领域推广骨灰撒海、自然葬等生态节地安葬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殡葬改革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