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草學:保障食物安全、生態安全
作為從事草業科學教育和科研30年的高校教師,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后,很受鼓舞,增強了我們建設草業科學一流專業的信心和底氣。
草地生態健康事關全國生態建設
草地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和戰略資源,其面積是耕地的3.3倍、林地的2.6倍,其中84.4%的草地分布在我國西部。草地不僅是我國草地畜牧業生產基地,養育著多民族群眾和豐富的草原文化,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與天然集水區,更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因此,草地生態系統的健康事關江河下游地區、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建設。
草業是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產業,通過種草養畜,實現藏糧於草,保障食物安全,發展高質量草業,既能助推現代農業,支撐現代畜牧業的發展,還是草原牧區、貧困邊遠地區科技扶貧的重要抓手。
新農科建設就是要以最新科學理念和現代科學技術來改造提升現有的涉農專業,從而實現學科建設和升級,使其能夠緊扣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核,培育更強有力的人才。草業學科的發展,也當以此為根本,著力培養有寬厚基礎和人文情懷,具有科學精神、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草業人才。
形成完整的草業科學理論體系
我國草學學科定位於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已經建立了完整的學科框架和人才培養體系。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草業科學奠基人和開拓者任繼周院士就提出了景觀生產、植物生產、動物生產和后生物生產的四個生產層的理論。之后,又進一步以四個生產層、三類因子、三個界面和系統耦合為主要內容,構建了草地農業生態系統理論,將其內涵從傳統的草原學拓展到草業生態系統,形成了完整的、適應新時代的草業科學理論體系和草業科學學科框架。在此基礎上,為培養能適應草原牧區、農區乃至城鎮各子系統的人才培養需求,形成了草業科學人才培養體系。2011年,草業科學從畜牧學下屬的二級學科升級為一級學科。
培養草業創新拔尖和復合型人才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草業學科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成就,但總體而言,力量仍明顯薄弱。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涉草的高校共32家,在校專職教師約1000人,在校學生約為10000人,年均畢業人數近1000人,按照目前草學人才培養規模和速度,我國未來草業科技力量在數量和質量上與草地面積相比仍然嚴重不相匹配,這就急需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強、懂草業、愛草業、愛農牧區的草學復合型人才,以為草牧業發展、農牧區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服務。
在建設新農科的大背景下。發展草學學科,一要進一步提高站位,轉變觀念,將名不見經傳的小草視作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之一,培養知草愛草、在草言草的新型人才。二要樹立新農科建設思想,以“雙一流”建設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為契機,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提升草業科學教育質量,以特色在線課程、新形態教材建設為抓手,注重與現代生物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結合數字草原建設,將生態文明思想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三要強化國家及省部級優質科研平台和野外科學觀測台站建設,在提升草業科研成果水平產出的同時,更服務於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四要加強與現有草畜相關企業的科教企基地建設,完善草業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提升人才培養的實踐能力,延長大學人才培養鏈條。五要對接國家戰略,深化國際交流與開放合作,提升我國草學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六要加強科普教育,針對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公眾,開展開放活動和科普宣傳培訓,提高認識,形成草業服務於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