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红的美食纪录片
文|犀牛娱乐,作者|肉狗,编辑|朴芳
“没有烟酒催化,来人身段清新”、“鸡翅让花生酱久等,为的是相逢一刻的缠绵”、“气氛会让人坦诚,而味道也会让人语无伦次”、“烤鸡架和吃鸡架的,都需要被治疗”……
《人生一串》第二季的百万文案依旧在线,结尾弹幕的“多谢款待”也还是密密麻麻,成片成片的飘过。
烧烤江湖又回来了。
“烧烤江湖”的烟火生活“尽管最好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但我们还是走远了一点儿,寻找了一些更别致的味道”。2018年夏天,《人生一串》成了继《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后又一广受好评的“现象级”美食纪录片,那张密排着夜市霓虹灯的橙色海报也印在了许多人的脑海里。
彼时的《人生一串》秉持着“实物拍摄比例约70%,人物和故事占比仅为20%和10%”的创作理念,重头戏是烧烤的制作和味道的品尝,加分项是妙趣横生且文采斐然的解说词、注重现实的拍摄手法以及烧烤“串”起的每一张脸上的故事。
“走胃”又“走心”,《人生一串》出色地完成了美食纪录片最本质,却在当下被日益模糊的一个关键功能:为观众自然、细致、全面地记录下来食物的诞生和样子。
再回归,《人生一串》第二季一开画就拿到了1361人打出的9.1豆瓣高分。陈英杰独特的“烟酒嗓”配上有点小骚情的“鬼才文案”,还是能一下子把人拉近那个与夜共生、带着浓厚戏剧色彩的烧烤江湖。
“抓具体”的老板娘因店员忽视客人发完火后,又忙着飞速敲计算器,“抓全面”的老板二旦买菜、招呼客人,哪里需要哪里搬。“烤鱼配酒法力无边”,食客们围桌而坐,边品尝边描述烤品的美味。生活的烟火气恣意漫出屏幕,表皮酥脆、肉质鲜美还带着点回甜的烤鲶鱼,以蜂蜜入料二旦独家研制烧烤的烤羊排,也在自然写实的镜头里和客人动情的回味下飘香出屏。
“为了我的客人,我宁可在那边做个贱人”,在福建古宅卖烧烤的老板娘口出金句,吃烧烤的食客则带了点陈英杰解说的韵味,“花生酱加下去,(烤鸡翅)口感变得更好,像是在口中徘徊,吃起来更闲适”。
“沈阳人每天消耗的鸡架,连起来可绕地球好几圈”,钟情烤鸡架的沈阳人杨老傻徒手啃着鸡架一脸满足,“就愿意一个人吃鸡架,就喜欢这种感觉,我就喜欢一个人”。
杨老傻的话刚说完,店外面忙着烤鸡架的老板用带着明显儿化音的沈阳话立马无情吐槽,“一个人来吃都是精神病儿,他要是没有病儿的话,一个人晚上跑过来吃什么饭啊,不回家睡觉啊”,停顿了几秒老板又骂了句自己,“我也是精神病儿。”
说得更有料,人更有趣,烧烤背后的烟火生活也更生动、更动情。《人生一串》第二季还是“你家楼下的烧烤摊”,可大多数同样瞄准生活的美食类纪录片却偏离了本该聚焦的重点。
生活比美食更有嚼头?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在中国,吃更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幅员广袤、物产丰富的中华大地,产出了口味、种类多样的食物,也孕育了深厚的美食文化,造就了自古至今吃货盛行的环境。而在当下这个消费升级的时代,食物在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同时,也兼顾着精神和情感层面的需求满足和治愈。
另一方面,《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6.02亿元,同比增长16.4%;生产总值为64.45亿元,同比增长近7%。此外,新媒体依旧是中国纪录片的第三大市场主体,网生代正在或将要成为主流受众,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纪录片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