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滋养》第二季完美收官 美食纪录片再创典型制作范例
2019年6月1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2018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选结果公示,由视袭文化旗下视袭影视制作的《万物滋养》第一季荣获2018年度国产纪录片优秀长片,这也是继《传家本事》第二季之后视袭文化连续第二年荣获此项殊荣。
据悉,2019年由视袭影视、bilibili、中视广告联合出品的《万物滋养》第二季已经更新,从5月8日至6月5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万物滋养》第二季共5集内容于bilibili、腾讯视频联合播出。
从森林、草原到田野、江湖再到海洋,五集不同主题的 “全民美食盛宴”终于在近日正式落下帷幕,完美收官。
经过近一个月的“万物滋养”,该系列纪录片不仅在全网收获了2000万+的正片播放量、2.2万+的弹幕数,而且在微博上也创下了超过1500万+的相关话题讨论量,优质的播出效果以及深远的社会影响使得该片成为美食纪录片制作的又一经典范例。
图示:《万物滋养》第二季登上腾讯视频美食类纪录片最热排行榜第一位
作为一部美食系列纪录片,《万物滋养》在创作第一季时就以大自然为叙述人,以美食为抓手、科学为内容、健康为目的,梳理“生态—物种—食材—料理”的有趣过程。
进入第二季的制作,《万物滋养》期求更加深入地去探寻食材料理与当地人物故事之间的关系。
在拍摄之初,“万物“团队就跳脱习以为常的,以省份地域来划分料理菜系的惯性(川菜、鲁菜、湘菜、粤菜等),以求回归到料理与环境相连接的本源之处。
因此,森林-森系料理、草原-草系料理、田野-田系料理、海洋-海系料理、江湖-河系料理是这一季的核心概念。它力图向观众展示的也是“何为自然的食材,何为营养的美食,何为健康的人类”这一价值取向。
很明显,《万物滋养》第二季在制作上并不只是单纯停留于美食这种单一的物质形态所呈现出的视听感官享受,而是在挖掘超越物质层面的影像叙事记录中,所展现出的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中国人的时代气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以及千百年来中国人形成的饮食文化传统等价值意义。
包容并蓄的生态美食
首先,在叙事结构和叙事时空的选择上,《万物滋养》 第二季就力图展示华夏大地包罗万象的生态环境及美食文化。
为了将镜头聚焦在寻常百姓的“吃”上,在一个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冷静地记录他们与食物的情怀,“万物”制作团队先后奔赴内蒙古大草原、陕北黄土高原、四川天府之国、云南原始森林、福建南海霞浦等地。
他们以现实的时空为基本框架,在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中截取最为动人的饮食横切面。
无论是内蒙古的诈马宴、山西运城的花馍,还是云南密林的撒撇、鄱阳湖中的青虾,亦或是崇明岛的毛蟹、福建霞浦的牡蛎,《万物滋养》第二季都是通过对万物生灵的关照,来探寻人、食物、环境三者之间的情缘和记忆关系。
虽然纪录片所涉及的地域从北到南,时空的转换性比较大,但人们在这些时空里对食物的采集、拾捡、挖掘、捕捞以及每一种不同方式的烹饪,其灵魂和纽带就是以食物聚焦于人,用瞬间影像记录人物的生存状态,并借此表达中国这个大时空里的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发现自我、体悟万物之灵的主题。
内外结合的叙事视角
其次,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万物滋养》系列也独创了一种以第一人称为引入视角的叙事方式。
“我是草原,摘下我空旷无垠的面具,在时间的银河之中,我们相互适应”,“几万年前,人类就在我身边,用火创造出充满江湖烟火气息的河系料理”。
伴随着这种第一视角,纪录片剔除了群体叙事中高高在上的态度,转而以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视视角,淡化了事件的重要性,使观众将注意力转移至叙事的不同主体。
正如《万物滋养》系列总导演张钊维所说,“用拟人化的语态让物种表达它们的心思,用各种摄影工具与角度接近它们健康活泼的本来面目,是为了让人类的角色在这当中显得不那么高大伟岸,而是懂得彼此互相依存、悉心相待,甚至互相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