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聚焦陕西苹果产业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刘军)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陕北黄土高原50个农业县的500多万农民告别了祖祖辈辈“以粮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开始学习果园管理技术,创新苹果发展模式。如今,陕西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苹果第一大省,这一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富裕了果区农民的同时,也影响着世界苹果产业发展的版图。
隆冬时节,从空中俯瞰延安市富县,大片苹果园都进入了冬季休眠期。而在果园里,果农张永华依然忙碌着,他计划把自家果园里的苹果树挖掉了一半。
延安市富县交道镇王尧科村果农张永华:“树太稠了,树与树之间抢营养、抢水分,它结下苹果长不大,看起来是数量多,实质是质量不行。”
从过去的重产量,到现在的重质量,张永华的做法代表着一大批果农的想法。而在30多年前,产量是根本,别说间伐果树,就是果树大改型,很多果农都无法接受。
张永华:“当时我确实接受不了,那么大的树正是盛产期,你把主枝一去,不是苹果就结的少了么。”
从起步发展到规模扩张的10多年间,产能过剩导致果品积压、滞销严重、果农受损。阵痛之中,陕西在全国率先提出“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的苹果“提质增效”四大关键技术,张永华家所在的村子成为试点村。
张永华:“同样还是三亩地,大改型的第二年数量少了,但是质量提高了,我卖下钱多了,比上一年提高将近一倍。”
紧接着,随着“果-畜-沼-窖-草”绿色循环发展理念的推广和大面积示范,陕西苹果开始向有机、绿色、无公害方向发展。
延安市富县县长李艳侠:“在生产上,我们实现了由粗放式的生产到精细化生产的变化,在苹果产业上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变化,在销售上,我们实现了从分散销售到集约销售的变化。”
进入新时代,陕北黄土高原超过环渤海湾地区,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连片生产区。陕西苹果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但随之,这一产业的短板也开始凸显出来。
铜川市宜君县县长曹全虎:“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机械化率不高、生产成本上升、品种品质不优、品牌不强等等问题,如何突破这些瓶颈?那就要改革创新。”
在铜川市宜君县,作务了30多年果树的胡发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精细管理果树:宽行密植、篱架栽培、机械到树、水肥一体、管控科学的新发展模式,带来的是苹果产业新一轮结构性变革。
铜川市宜君县方晨现代矮化苹果产业园技术管理员胡发荣:“现在矮化果园,行子宽,机械能进去,上肥、浇水都是靠机械,省人省工,这个产业是阳光的,不能丢。”
2015年,陕西开始实施苹果“北扩西进”战略,加快“减乔化、扩矮化”转型升级步伐。没有一亩矮化苹果园的宜君县,仅仅一年就发展起了5万亩。
曹全虎:“打出‘模式转变、品质提升、品牌营造、电商助力、三产融合’这五张牌,推进宜君苹果现代化产业的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苹果下树以后身价相差甚远:好的不愁卖、差的卖不了。尴尬面前,延安首次提出苹果“后整理”概念,运用工业化、信息化手段对苹果进行智能化分选,实现优质优价、分级分价。
延安市诚鑫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季双龙:“这条分选线每小时分选果品五吨,这些果品如果让人工分选,五个人至少需要一整天的时间,而且远远达不到精细化标准。”
目前,陕西苹果面积1100多万亩,产量1100多万吨,占中国的四分之一、世界的七分之一,正在改变着世界果业版图。全省从事苹果种植的农民达500多万,从事苹果产业的达1000万人,果区农民收入的80%以上来自苹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