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中华美食在中东商机初显(2)

2019-03-14 11:18栏目:美食

  目前,埃及已经初步具备规模化生产并出口中式食材的条件。闫忠仁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埃及种菜有两大优势。从经济条件看,埃及地价便宜,他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租了50亩地,合下来每亩每年才人民币1000元,且埃及鼓励出口创汇,在当地种出的中国食材出口其他地方可享受政策优惠。从自然条件看,埃及日照充足,病虫害较少,几乎不需要打农药,而且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属于大河冲积出来的平原,土壤肥沃,种菜不需要化肥。“跟东三省的黑土地有得一拼。”老家东北的闫忠仁笑着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闫忠仁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埃及不仅土壤适合种菜,也适合发展水产。因为苇根、水藻等植物丰富,尼罗河是小龙虾的栖息地。目前,不仅开罗当地华人餐厅纷纷将麻辣小龙虾作为招牌菜,国内一些主打小龙虾的餐馆也从埃及采购。《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在当地家乐福购物时还惊奇地发现,小龙虾第一次正式进入埃及商超,价格为50埃镑(约合人民币19元)一斤。

  重视经营风险

  谈到本地化过程中的挑战,受访人士普遍认为主要困难来自调料及部分食材清关,以及如何通过营销扩大影响。红姐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拓邦”之所以成为目前德黑兰规模最大的中餐馆,是因为收购了另一家名为“丝绸之路”的大型餐厅。“丝绸之路”在去年伊朗外汇市场剧烈波动期间,因高价进口一批中餐调料,导致经营成本急剧上升,最终无法承受损失而被迫转手。

  《环球时报》记者与多位常居埃及超过十年的朋友聊天得知,以前比较有规模的中餐馆超过200家,几乎所有中餐馆都有中国厨师,但随着埃镑兑人民币的汇率过去十年由1:1左右贬至目前约1:2.6,但当地工资水平未有大幅提升,导致中国人经营的中餐馆数量减少超过一半。

  除汇率外,清关风险在埃及、伊朗等地也不容小觑。这些地区由于中国人较少,中式调料进口量本就有限,清关无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时常遇到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