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只有峨眉山》:开启中国文旅融合新时代,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2)

2019-08-12 13:11栏目:旅游

对于如何突破,项目主要发力点有两个,一是作品的文化含量,二是形式的创新。如今,单纯的景点观光已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旅游需求已经从“有没有、缺不缺”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这也对旅游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丰富文化体验,让旅游产品更有文化味儿?如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让“文化+旅游”实现1+1>2?

中国文化色彩浓郁的《只有峨眉山》大胆创新,以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为突破口,通过现代艺术手段将峨眉山历史文化、人文故事、民俗文化等文化元素转化为场景、故事、演出体验等,来引发游客的文化共鸣,促使景区由“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

此外,《只有峨眉山》延续了王潮歌以往作品的制作格局,将峨眉山景观与剧场有机融合,打造目前中国最大的实景村落剧场。据悉,项目占地规模约8万平米,室内剧场有6个观演空间,实景村落剧场完整保留了395个房间,整个项目日最大游客接待量近1.5万人。

《只有峨眉山》:开启中国文旅融合新时代,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只有峨眉山》分云之上、云之中、云之下三个部分,呈现峨眉山的极致之美与中国文化魅力。其中,“云之上”是情境体验剧场,包含6大空间剧场,观众行进式观演,在时空中穿梭,在不同故事里穿梭,如在云海之上,俯瞰人间。“云之中”是园林剧场,白色砾石和白色水雾组成云海,瓦片组成一座座屋顶,如同云海漫过屋顶。演员漫步其中,与观众相遇。 “云之下”则是实景村落剧场,在原风貌的实景村落里,为观众浸入式还原了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人生故事,一段段化不开的离别乡愁。

可以说,在中国戏剧和演艺发展上,《只有峨眉山》打破了“室内表演”和“静态观看”的传统戏剧演出模式,首开先河,做了很多突破性创新。首次将剧场与周边原始村落有机融合,打造了观众从室内到室外的行进式观演模式。换言之,在《只有峨眉山》中,没有固定的空间,剧场不是剧场,实景也不是实景,观众将在中国最大的浸没式剧场中行进体验,看“没有演员的表演”,在时间穿梭中感受“人间天上”的人生漫游。某种程度上,《只有峨眉山》打造的“戏剧幻城”突破了显在的时间和空间边界,通过“云之中”、“云之上”、“云之下”的呈现和体验,在各个艺术场景中讲述在峨眉山发生的不同故事,让观众跟随故事主人公一起探索人生真谛,弘扬正义、奉献、真诚、向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这里的“文化”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而不是仅仅指文化资源。《只有峨眉山》作为“打造四川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拳头文化产品,从峨眉山的独特佛教文化到行进式实景观演中的乡愁与人生哲思,无不凝聚了中国文化精髓,弘扬了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自信。

穿行云间,漫步幻城,《只有峨眉山》大手笔营造了一个虚实结合的独特戏剧空间,上天入地的人生之旅亦在中国戏剧作品中极为罕见。与其说这是个挑战视觉极限的大型实景演出,不如说它是以村落留存乡愁,以空间见人间的浮世绘,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让峨眉旅游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峨眉。在这个层面上,《只有峨眉山》无疑以绮丽的中国山景和独特的村落建筑与中国文化,凸显出文化大格局,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哲学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向世界传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以原风貌旧村落为情感归宿的《只有峨眉山》,还展现了一个关于乡愁的主题,这不仅仅是地域上的乡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层面的乡愁。在今天城市化、科技化的中国,每一秒都有一个旧村落在消失,有一种传统文化在失传。《只有峨眉山》保留旧村落,不仅仅是因为它有时间历史,有文化烙印,而是这样的小村庄如同一个时光博物馆,留存了祖辈流传的优秀文化,安放了我们的童年与乡愁。识来路,知归途。

《只有峨眉山》:开启中国文旅融合新时代,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只有峨眉山》不仅展现峨眉山,更在展现乐山,展现四川,展现中国。通过《只有峨眉山》,我们能看到旧村落里的川蜀文化,看见巴山儿女为代表的中国人吃苦耐劳、隐忍向上和乐天派的精神。在中国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幢高楼里,都有四川人添的一块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