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之思

2019-05-12 23:31栏目:旅游

  文化和旅游的主体都是人,它包括文化活动载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人的心理欲望、人类的审美需求同构与实现。因此,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文化、旅游两者内在的本质要求和共同的发展方向。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从旅游主体层面而言,融入主要文化内容是:一要融入文化设施。旅游城乡、景区、景点等都要融入并具备较为完善的相关配套文化设施,营造特色文化氛围。二要融入文化内涵。确实提升各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如融入响亮的旅游促销宣传口号,景点的艺术命名、介绍,创作景点等对联故事、诗词歌赋、音乐歌曲、书法绘画,开设书院游学、农耕博物馆等文化项目。三要融入文化产品。旅游产业涉及游、玩、食、宿、购等,各景区、景点应加大对农家鸡黍宴、特色主题文化民宿、系列农副产品、民间工艺品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

  在实施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所融入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等,都必须充分彰显“六个力”:一是创造力。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旅游景观及其旅游全过程,都是人类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是人类智慧结晶与天才展示的具体表现。二是吸引力。只有具备深厚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成为审美对象,永久地吸引人、愉悦人。如云南昆明大观楼孙髯公的长联、江西滕王阁王勃的《滕王阁序》、岳阳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福建清流林畲毛泽东的《如梦令·元旦》,以及《达坂城的姑娘》《太阳岛上》《神奇九寨沟》《请到天涯海角来》《我想去桂林》《我想去拉萨》等流行音乐,都是因这些艺术作品,而使原有的景点名扬海内外,让人怀古而生发幽思。三是冲击力。不论是景区、景点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还是所融入的各种文化活动,都要有创意和显著审美特征,要能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从而给人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四是震撼力。旅游促销宣传口号、景点故事、景区场景、文化活动场面等,都要给人心灵上的震撼、精神上的愉悦、审美上的感染。如广东虎门销烟、新疆胡杨林和坎儿井、北京故宫、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浙江嘉兴的南湖红船等,莫不如是。五是记忆力。城市、景区、景点、食宿乃至导游等,都要具备文化创意,让人长久回味,使人永远留恋,令人时常回忆。六是收益力。发展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其根本目的是要从中获得当前或长远的经济、社会收益。

  做好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工作,应力争做到“九个好”。一是好名称。景区、景点名称要好听、好记、好叫,如六朝古都、朱子故里、大足石刻、香山红叶等。同时,旅游宣传、促销口号要响,能引起人关注,留下深刻记忆,收到较好宣传效果。二是好故事。要整理、编写一系列景区、景点的动人或感人故事,并能在旅游活动中加以生动推介,让旅客留下深刻记忆。如云南阿诗玛、海南五指山、杭州苏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延安宝塔山、福建建宁反围剿纪念园和红军百口莲塘等。三是好非遗。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景点,既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大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如《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印象·平遥》等,都收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好项目。旅游过程及旅游之余丰富的游玩项目,可以实现游中玩、玩中游,如上海迪斯尼乐园、广州中华民俗园、福建尤溪侠天下等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旅游项目,都是提高旅游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五是好佳肴。坚持本土化、特色化、精品化、系列化和固态式、可携带化原则,大力发展地方风味小吃、特色小吃、农家鸡黍宴等,全面提高文化旅游的整体效益。六是好酒。旅客在旅游之余,一般都要品尝或购买当地特色小吃、酒、土特产等,以增加旅游的获得感。七是好导游。导游队伍是旅游营销的一支力量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综合素质高的导游人才队伍,以全面促进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八是好产品。除了好看的景点、好吃的东西、好玩的项目之外,还需要有实惠可带的土特产、工艺品、文化旅游产品。九是好店家。宾馆(旅店)或主题性特色文化民宿等,是旅客旅游的基本需要,也是旅游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是策略营销机制。发展旅游业,既然是市场化行为,那么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让市场在旅游经营、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实现政府、旅游公司与个人等互惠共利、同向发展。二是设施提升机制。旅游业同样存在着一个不断创新、创意和创造的提升过程。因此,要立足游客需要,不断改造提升景区、景点文化设施,以不断满足旅客新的审美需求。三是品牌打造机制。文化活动载体要不断改进活动内容与形式,做到常创新、常提升,接地气、有人看,让旅客保持新鲜感、吸引力。四是人员培训机制。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没有高素质的旅游业经营、管理和导游人才队伍,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不可能走得远、走得好、走得快。五是产品创新机制。要不断创新、创造,生产又多、又好、又实用、又实惠,并能争夺市场份额的旅游产品。(林日上)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