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口的"守护者" 助力全市旅游品牌打造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渤海之滨,东营市新、老黄河入海口两侧,总面积1530平方公里,拥有“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东营,影响景区治安的不稳定因素日趋显现,安全稳定形势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怎样为景区游客架起一条安全通道呢?东营市公安局自然保护区分局充分贯彻落实东营市公安局“22条措施”中涉及自然保护区工作方面的相关内容,立足主责主业,推动安保力量建设,严打破坏资源新生湿地违法犯罪,强化安全隐患排查,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实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平安畅通工程,以打造最安全景区、最畅通景区、最环保景区为工作目标,助推“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旅游品牌建设。
海陆空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打造最安全景区
“启动无人机”
“收到!”
......
4月26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东营市公安局自然保护区分局的日常巡逻正在有序进行中。今年以来,自然保护区分局以现有警力为基础,组建成立一支30人的专职巡逻队伍(由自然保护区分局辅警组成)和100人的兼职巡逻队伍(由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职工组成),每天开展不间断巡逻。制作自然保护区安保力量分布图,加强统一指挥和调配,形成“共同防范、共享平安”的工作格局。构建接处警和应急处置5分钟工作圈。
辖区治安要素“一图展示、一图汇聚”
建立常态化巡逻机制,充分利用3台巡逻警车,6辆警用摩托车,6辆电动自行车,突出重要路段和要害卡口,全天24小时不间断开展巡逻,切实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开展视频巡逻,整合辖区200余路摄像头,延伸巡逻触角,实现了区域监控全覆盖。强化日常视频巡查,提升发现、防范、打击能力。建立旅游警务机制。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把“警情处理不过夜,不耽误游客行程”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工作,涉游案件纠纷快交快办。
同时,自然保护区分局还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鸟岛进出口、天然柳林、鸟类科普中心、远望楼等4处景点安装、更新报警装置。在雁湖、游客服务中心等设置报警人工服务点,在鸟类博物馆、停车场等全部人流聚集区设置报警标识,方便游客及时快速报警求助。
严厉打击辖区内海域非法捕捞行为
“我们的辖区有1530平方公里,保护区内有368类珍惜物种以及接待的大量游客,地域宽广,苇草丛生,有些地方单靠人力难以进入。”杜金奎介绍,为此,东营市公安局自然保护区分局充分利用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对辖区建筑物进行航拍,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示建筑物的构造和坐标。开展“指尖巡逻+鼠标巡逻+地面巡逻”的模式,充分发挥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努力打造陆、海、空一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今年通过无人机巡防,成功破获2起非法捕捞案件,及时发现、救治2只国家保护鸟类。
创新海上联合执法 打造最环保景区
由于黄河入海口在水域资源方面具有独特的天然优势,严厉打击保护区辖区海域非法捕捞、以及向黄河沿岸及周边河床排放污水、倾倒垃圾、非法取土等破坏环境行为,努力守护新生湿地也成为了东营市公安局自然保护区分局工作的重点。
海上联合执法,守护“生态家园”
“我们辖区内有800---1000条左右渔船,渔民为争夺捕捞资源而打架、损坏渔船设施的情况时有发生。”杜金奎说,为了打击这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自然保护区分局创新推出海上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自2019年2月份起,公安机关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综合执法支队及管理站,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海域,开展海上联合执法活动,对渔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中涉及的相关内容,有效维护了海上治安秩序。行动以来,东营市公安局自然保护区分局已开展海上联合执法活动6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份,重新登记渔民信息500余人。
同时,自然保护区分局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综合执法支队、垦利区检察院等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探索海上联合执法的新路子,组织开展“打击资源破坏、筑牢生态屏障”海上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整合执法力量,加强行刑衔接,在推动公益诉讼方面趟出了路子。
275亩生态停车场 打造最畅通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