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常态
疫情影响下,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秩序逐渐恢复,半摘口罩打喷嚏、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又有抬头—— 如何让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常态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吴琪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8日 11版)
“同桌合食,交箸换盏,私筷入口再入合盘,虽则历史悠久、幸福快乐,但也存在巨大健康隐患……”2月10日,一封“使用公筷 健康你我”的倡议书传遍广西北海大街小巷。2月11日,北海市召开联席会议,将“使用公筷 健康你我”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引领文明风尚的首要任务进行推广。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甘肃等地也相继倡议推进“使用公筷、文明用餐”行动。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使用公筷公勺、拒食野生动物、注重个人卫生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随着社会生活秩序逐渐恢复,一些不文明现象又有抬头。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离我们有多远?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何做到人人遵循、久久为功?
反思:谨防病从口入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最早戴口罩的业主安然无恙,在医院照顾母亲10多天的女教师科学防护没被传染,确诊后有效自我隔离的武汉大学生未传染亲友……疫情给所有人上了一堂健康素养课,也给人们带来诸多思考。摒弃卫生陋习,是切断病毒传染源的有效途径,更是推进卫生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我国民众普遍习惯合餐制,传杯弄盏,觥筹交错,气氛自是热闹融洽。但合餐制也为幽门螺杆菌、肝炎病毒等细菌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增加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风险。广西河池14人聚餐5人感染,江苏南京一次家庭聚餐导致9人陆续感染……此次疫情中,因聚餐引发的感染屡见不鲜,这也让人们在减少聚集的同时,反思饭桌上的安全。
疫情发生后,禁食野生动物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表示,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说来源于野生动物,这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在广西南宁,市场监管部门下发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公告后,一家公司网站上仍有销售鳄鱼肉、鸵鸟肉等野生动物商品的信息,随后被责令立即下架,南宁市所有生活类平台也被要求屏蔽、下架野生动物商品交易信息。
据统计,疫情期间,全国主要电商平台共筛查下架或屏蔽、删除野生动物交易信息75万多条,关停网店或账号1.7万余个。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督促电商平台下架、删除或者屏蔽野生动物交易信息14万条。
热议:标准在哪里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成了人们的共识,打喷嚏遮口鼻、排队保持宽距离等也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人们对生命健康高度重视,健康意识被唤醒,但在这过程中也产生不少争议。
南宁南湖公园重新开放后,在环湖步道不时可见边走路边吸烟、半摘口罩打喷嚏、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一位未戴口罩被追责的女士认为:“室外人少风大,没有必要戴口罩。”而市民张先生则认为,飞沫随风飘散,更容易快速飞到他人脸上,依然存在传播病毒的风险。
3月8日,江苏省泰州市出台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指出公勺公筷为两人以上同桌共餐时,用以舀(夹)取菜(点)的勺子、筷子,是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分餐工具,并从长短、颜色、标识等方面规定了公筷的制作要求。
“可以明确强制施行公勺公筷,并加强对餐馆的巡检。”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宣炳善建议,将此次疫情作为分餐制推广的契机。“如果分餐制普及,餐饮文化肯定也会随之演变创新,始终一脉相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刘晓峰说。
从鼠疫、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SARS,再到如今的新冠肺炎病毒,人类与病毒或致命细菌之间的斗争不曾停息,而病毒宿主大多是老鼠、蝙蝠、果子狸等野生动物。滥食野生动物,苦果最终还是由人类“买单”。专家认为,相较于“公筷公勺”“分餐制”还有讨论商榷空间,禁食野生动物则刻不容缓。
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