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需要“运动处方”
2020年03月04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需要“运动处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3月04日 04 版)
居家健身有助于扫除情绪“阴霾”。视觉中国供图
武汉儿童医院内科楼18楼,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带领一群孩子做广播体操的一幕登上近日的热搜。据媒体报道,该医院消化内科病房现被改造为确诊新冠肺炎患儿病区,为照顾病区15位没有家长陪护的小朋友,7位资深护士组成陪护专班,在治疗之外辅导孩子功课,带他们进行体育锻炼。
“广播操、八段锦、五禽戏、广场舞、太极拳……”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老年科副主任江海洋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方法出现在新冠肺炎救治一线,“除了强身健体,更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轻压力”。
作为资深马拉松爱好者,江海洋很早就尝试将“运动处方”用于临床,并证实了体育锻炼在慢性病防治、心理健康干预等方面的成效。因此,“运动处方”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同样可以发挥作用,“虽然重症患者暂不宜运动,但在治愈后心理重建的过程中,运动干预非常必要;对轻症患者而言,可以根据身体状况和所处环境选择一些操作性强的运动,有助康复;而最迫切需要运动调节的则是一线医护人员、工作者、志愿者和居家隔离的大众,因为我们在保护自己不被病毒侵害的同时,也要提防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有时心理病毒比新冠病毒更可怕。”
藏在生活里的“心理病毒”
“冬天、节假日、运动缺失、大的灾难性事件都是导致人群普遍抑郁、焦虑危险上升或让现有患者状况加重的因素,而这次疫情几乎几个特征全具备了。”作为一名专业对抗抑郁焦虑症的志愿者,会跑App创始人徐卫华曾有过用跑步摆脱抑郁症的经历,为让更多人受益,他带领团队专注于抑郁焦虑症和运动心理研究。
多个高危因素叠加,让团队很快在平台上推出疫情期间的心理咨询热线,“春节以后,我们就频频收到很多人的求助甚至是求救信息。”徐卫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说‘求救’一点儿都不夸大,因为大家看得见的新冠肺炎会影响生命,看不见的抑郁焦虑同样也影响生命。”尤其在疫情防控初期,信息不确定、生活方式突变、长期服药断供风险等疫情的综合影响之下,“一些抑郁焦虑患者在短时间内病情快速恶化,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在他接触的案例中,有患者在疫情初期最多算抑郁焦虑倾向,但疫情期间在家就待了一周,病情便快速恶化,出现很多躯体反应,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也给治疗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线上求助的,除了正在与抑郁症对抗的人群,也有来自湖北的用户、新冠肺炎患者、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自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区的用户情况比其他地方确实重一些,毕竟危险离得更近,自己一点身体反应都会引起恐慌,加剧心理负担。”徐卫华注意到,而医护人员心理部分的问题其实在大局下被掩盖了,“他们每天压力很大,面对很多未知,面对很多患者,也面对自己是否会感染的高度不确定性。”在团队专家给出的多种建议中,始终有一条,“哪怕再难,时间再少,也争取运动,比如在宾馆房间内小跑30分钟以上”。
但情绪的病毒并非只会侵袭风暴中心的人们。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居家隔离”成为一场全民自觉的战“疫”行动。人们在有限的空间内关注着那株看不见的病毒,“经历了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透明到逐渐透明,数据忽上忽下,各种似是而非的信息,各种悲观的预测和警告,包括气溶胶是否传播、下水道是否安全、是否存在特别长的潜伏期、双黄连需不需要抢购,等等,都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心理影响。”徐卫华表示,人们“宅”在家里,要对抗的不仅是病毒,还有爆炸式信息传播带来的不安、焦虑和对风暴中心人与事的过度共情。有用户在心理咨询平台留言:“每天刷新闻,越刷越悲伤,疫情仿佛是一支催化剂,催生了我们内在的不安和抑郁。”
即便刻意让自己不受疫情信息干扰,但生活方式的猛然转变也必定会让部分“憋坏了”的人们成为“易燃易爆”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