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产品真的值得买吗?(2)
带货网红成为海量产品的人工鉴别筛选器,以个人信誉和口碑为保证,为自己的粉丝推荐值得购买的各色商品。然而,由于网红素质参差不齐,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的审核筛选机制宽严不一,相关机构监管时有滞后,网红带货现象背后潜藏种种问题。
在国企就职的薇薇最近正为减肥发愁。在某网红种草平台上,薇薇“种草”了一款热门日本酵素。网红博主推荐这款酵素能够很好地分解脂肪和糖分,在不影响饮食的情况下帮助减肥。买回来尝试两次后,薇薇发现这款酵素并不像博主们说的那样“神乎其神”。
“先不说减肥的功效,每次吃完酵素,我就开始胸闷恶心。问了一些身边的朋友,也是这种情况。”薇薇说,“这些产品打着有利健康的旗号,很多网红博主都亲身体验,推荐得好像特别有说服力,几百条评论基本是点赞叫好,让人很容易信以为真。但是产品上的说明都是日文,也没有详细的中文翻译,我们买回来以后,具体服用方法还要依靠博主的推荐笔记,其实是有一定安全风险的。”
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产品宣传图实不符,平台上的点赞转发等数据作假……在网红带货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用户发现网红产品走红背后的灰色“秘密”。
在香港读研究生的小赵一直是网红种草平台和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忠实用户。前阵子,她在看完一位美妆博主的直播之后,买下了一款网红颈霜。“这款颈霜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有个推拉的滚轮,看直播感觉效果特别好。买回来之后发现,其实这款颈霜的成分和普通润肤霜差不多,效果也很一般,实际利用率也不高。”小赵坦言,观看“种草”直播往往催生冲动消费,直播能非常直观和具体地展现产品,但是也常常出现直播和实物不符的情况。
王昕天认为,出现这些行业乱象,一方面是行业评价机制问题。网红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主流网红平台上评价机制弊端日益显现。例如,在一些平台上,依托点赞数、销售量等指标对网红进行排序,导致一些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曝光度而进行“刷数据”的行为。另一方面是监管机制问题,如果说“刷数据”还可以被视为一种网络营销行为,那么虚假广告则涉嫌商业欺诈,需要市场监管部门介入,目前这方面还亟需加强。
心里有秤
依法治理,加强辨识
“解决网红带货存在的各类问题是一个综合治理过程。”廖怀学认为,目前,中国《广告法》《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对网红带货涉及的虚假宣传、数据造假、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法律问题都已有较为完善的规定。在网红带货行为中涉及的不同主体都应参与到依法治理环节中来。
首先,带货网红应当提高商品质量把控能力,慎重选择合作品牌,商家应当规范供应链,在商品质量上下功夫,保障售后服务。其次,短视频直播平台应当切实履行平台责任,加大对直播内容的审核力度,确立带货网红与销售商家“黑名单”制度,对侵犯消费者利益的网红和商家实行平台禁入制度,规范消费者的支付方式,建立完善平台订单跟踪系统。监管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如果网红带货行为侵犯消费者利益,商家与带货网红应当共同承担责任,同时如果短视频直播平台未履行相应的监管义务和平台管理职责,直播平台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大家的心里都有杆秤。我会比较信任粉丝比较多、评测比较中肯、优缺点都会说、从可靠品牌里挑选产品的评测博主。”常在短视频平台上浏览护肤品测评视频的小宁,在鉴别网红“种草”方面有自己的心得,“看完视频,先刷一刷视频下的评论,再到专门的软件上查一查产品的成分,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再去电商平台搜索购买。”加强对网红带货产品的鉴别能力,提升电商和社交平台用户网络素养,不失为网民应对网红带货问题的防身术。
今年6月至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门联合开展2019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网剑行动),严厉打击网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安全食品及假药劣药。9月至明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将在全国联合开展“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对网红食品安全违法行动进行重拳出击。国家法律和相关部门的监管正与网红带货中的不法行为“赛跑”。
网红产品的真假优劣,正在接受消费者和市场的检验;网红带货的套路,也在被用户和监管平台逐渐摸清;网红的品牌形象,在经历流量变现的冲洗后越来越露出真实面目。随着消费者辨别能力的提升、平台监管的收紧、执法力度的加强,网红带货终将回归初心:让更多优质商品,遇见真正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