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教育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国家认同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也不是后天“突击”就能习得的,关键要从小培养。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的选择如同穿衣,青少年时期就等于系上了第一颗纽扣,每一个目标、每一个理想、每一份事业都是从这一颗纽扣开始。
又到一年开学季。新学期第一天,从林海雪原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西部戈壁,全国数百万学子在雄浑的国歌声中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旗下的演讲”中感悟“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
“开笔明礼,启蒙人生。”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学校全力上好开学第一课,就是要为接下来的教育周期举旗定调。纵观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爱国主义成为最响亮的主旋律。央视节目通过讲述架设“中国梯”、“嫦娥”登月、“玉兔”巡视等故事,让每一位学生燃起“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的澎湃激情;北京一些学校请回见证共和国成长的老校友,在重温奋斗故事的过程中让爱国主义直抵每位学生的心灵……种种用心良苦的课程安排,让青春的心跳与爱国的情怀同频共振。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犹记得1935年那堂著名的“开学第一课”上,教育家张伯苓对南开学子提出了3个问题,拳拳赤诚溢于言表。这掷地有声的“爱国三问”流传至今,也是一代代中国人都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国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份,中国之所以成其为中国,就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学校的一大使命就是引导莘莘学子明白,“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这个使命是否履行到位,直接关乎“培养什么人”的大计。从这个意义上说,穿越历史的长河,今天的开学第一课依然聚焦爱国主义教育,这也是一种宣示:国家认同是国民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国家认同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也不是后天“突击”就能习得的,关键要从小培养。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的选择如同穿衣,青少年时期就等于系上了第一颗纽扣,每一个目标、每一个理想、每一份事业都是从这一颗纽扣开始。它是一块基石,也是命运的闸门。今天的“95后”“00后”终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他们从小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我们这个国家才有前途,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另一方面,身处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青少年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甄别力与自制力还不强。一旦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保不齐会“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必要性。
如果再加入现实维度的考量,我们会发现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必要”,而且“紧急”。今日中国走出了神州陆沉、存亡绝续的晦暗时代,流血牺牲、生死考验的沉重语境也不复存在。对于新生代来说,人生的主题不再那么沉重,但国际环境依然波谲云诡,特别是一些外部势力始终企图瓦解分化我们,大力消解集体的价值。你提倡讲集体、重奉献,他们嘲笑老套过时;你强调家国情怀、命运与共,他们揶揄你是“五毛党”“小粉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本就追求个性、崇尚自由的青少年往往最容易被洗脑。“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无论什么时候,国与民的血脉联系都不会减弱,变化的最多是一种表达形式。盲目地与大时代和宏大叙事疏离,且不说是对国家的辜负,首先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而言,问题困惑接踵而至,这个道理常讲常新。
今天的新生代何其幸运,成长于一个强起来的中国。这片热土为每个社会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即便是那些在“60后”“70后”看似天马行空的人生选择,也都有了施展的舞台。中关村的咖啡馆里,技术宅男畅谈着奇思妙想,谁知道他们中会不会诞生下一个“张一鸣”?大望路的写字楼间,媒体小编勤恳码字,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侠客岛”?当北邮大二学生亲测5G,“90后”的北大女生参与亚丁湾护航,“80后”为主力的嫦娥团队追寻着探月梦,我们能够真切体会到年轻一代中国人的精气神,这正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优势所在。
常言道,“莫欺少年穷”,“80后”“90后”尚且如此,没有人知道,正在校园中的“00后”“10后”又将为我们带来哪些惊喜。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不喜欢板起脸的说教,也不接受单向度的灌输,但他们从未拒绝崇高、绝非排斥意义。精彩的开学第一课就是一个象征,提醒我们不断创新方式,引导新生代与新时代同行,让爱国之情成为更多人再朴素不过的情感,让强国之志成为更多人再基本不过的抱负,让报国之行成为更多人再自然不过的选择,未来中国定能拥有无尽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