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温医大60年:成就·传承·担当

2019-08-18 23:56栏目:健康
TAG:

浙江在线10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甘凌峰)这里,创造了世界眼视光学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

这里,温州以另一种姿态走向了全世界。

温州医科大学,在浙南这片土地上扎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支撑其茁壮成长的,正是“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温州人精神。温州人精神在这里交融,并发扬光大。

2018年,温州正波澜壮阔续写编年史。与此同时,温州医科大学也迎来了60华诞。六十载风雨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温医大人薪火相传,共同演绎了自己的传奇。

艰苦奋斗的初创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偏居一隅的温州缺医少药。1958年,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定,设立“浙江第二医学院”,由浙江医学院分迁到温州办学,后以所在地改名为温州医学院。

65位由浙江医学院骨干教师、工作人员组成的创建人员,从风景旖旎的西子湖畔,一路颠簸来到群山环绕的温州,和温州的老师们一起,开启了学校的创业之路。而第一批新生仅百余人。

当年一穷二白。但从踏上温州这块土地的那一刻起,温医大人就秉承了温州人坚韧不拔的品格。教材不合用,老师们就利用课余时间自编教材。因为自习室小且座位不易抢到,学生们就爬墙去“百草园”(解剖室管理的植物园)自习。

王维松教授的彩色《人体解剖图谱》填补了国内空白,钱礼教授的《腹部外科学》影响了一代外科医生,缪天荣教授的《对数视力表》后来成为国家标准……在那样的艰苦年代,温医大人依然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特色引领的发展之路

偏居一隅,没有天时地利,温医大如何方能异军突起?眼视光学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数视力表”发明者缪天荣说过一句影响深远的话:“像我们这样的省属高校,处于温州这样的地级市,既不是省会,也不是大都市,就要扬长避短,做出特色。”

1978年,缪老以前瞻性的眼光,创建了眼科光学研究室,为日后眼视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缪老的两位弟子——王光霁、瞿佳及新一代接班人吕帆等人进一步发扬光大,创造性地建立了将眼科学与视光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和改革开放同龄的眼视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世界上第一个将眼科和视光学结合的眼视光学科在温州诞生;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眼视光学高等教育体系;建立第一个眼视光医院体系;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国际学术界认为,温州医科大学的眼视光学教育模式弥补了发达国家尚未涉及的领域,形成了被国际上称为眼视光学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确立了学校在眼视光学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地位。

集中资源,差异化发展,眼视光学科为学校的发展模式提供了非凡的样本。这一模式形成后,学校药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也成为特色学科,相继成为浙江省一流学科。药学基于生长因子的研究,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成为相关领域翘楚。

敢为人先的创新之路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瞿佳说过,“温州人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基因,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不断证实改革就是动力。不断改革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是支持我们走到今天的力量。”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精神深入温医大人的骨髓和血液。面对地理位置和名称劣势,学校主动化压力为动力,在学科专业发展上主张创新,鼓励冒尖。

眼视光学科的成功,催生了温医大人的创新动力,学校的药学、检验医学、临床医学中的儿科、骨科、妇产科等均从中得到启发,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实现了从高峰到高原的跨越式发展。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四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2%。近年来,温医大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稳居全国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前十、浙江省属高校第一。

“火腿走路、筷子发芽”的创新精神,不断鼓励、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校发挥创新导师作用,通过本科生导师制把科研项目及成果直接带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研大师,诱发创新动力。学校建设创新平台,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支撑,坚持教学实验平台与科研创新平台同步建设,为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保障。

“立地顶天”的育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