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快推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2)
7月15日,上海“互联网+护理”试点实施意见启动实施,11大类42项护理服务将率先“触网”。未来全市将利用一年左右时间,在长宁、普陀、静安、浦东等区的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本市实际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以及运行机制等,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
7月17日,北京印发了《北京市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在2020年前达到以下目标:
●护理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居家为基础的护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的护理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护理服务业快速增长,护理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护理队伍得到长足发展。护士队伍的数量、素质、能力能够适应北京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居民健康需求。全市注册护士总数达15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6.1人,全市医护比不低于1:1.3。护士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全市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比不低于75%,中高级职称护士占比不低于15%。基层医疗机构护士总量超过3万。同时,形成一支由护士和辅助型护理人员组成的护理从业人员队伍,从事老年护理、康复护理、母婴护理等的护理人员数量显著增加。
●护理服务供给更加合理。医疗机构护理服务有序合理,分工协作更加紧密。护理院、护理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机构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数量增加,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母婴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供给不断扩大,社区和居家护理进一步发展。
●护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护理学科建设得到加强,专科护理水平不断提升。康复护理、中医护理、老年护理、母婴护理、居家护理和安宁疗护等服务能力有效提高,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供需两端不平衡
但推动此类保险的发展非“一日之功”。从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结构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疾病保险和医疗险是健康险两类主要的产品,护理保险、失能保险供给严重不足。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失能保险和长期护理险发展非常缓慢与供给端、消费端都有很大的关系。
从保险公司来说,盈利问题、险企承保护理险的实力跟不上等,都是不容忽视的情况。记者采访了解到,保险创新速度、专业险种的分化还不够。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对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能提供此类产品的公司并不占多数。财险公司中,目前只有太保、人保、天安、阳光、大地等十来家公司提供相关产品。
消费者的意识也是造成这一险种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实际需求远低于潜在需求,哪怕在业内的关注也甚少。
此外,受传统文化影响,照顾家人有时候讲究一个“亲力亲为”,实际上护理工作绝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亲戚提供,第三方机构服务占比极低。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我觉得推广普及,文化基因也是一个现实的障碍。在一般老人的理念中,会觉得孩子不自己照顾,这是不孝顺。”